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个优秀村官,一面面鲜亮旗帜

(2010-11-05 19:29:28)
标签:

杂谈

    最近,我们连续观看了以宿迁大学生村官故事为原型的电影《青春路上》和毗邻的安徽滁州小岗村沈浩同志近6年的奋斗历程为原型的电影《第一书记》,深受震撼,反响强烈。因为同处江淮大地相邻区域,对这些优秀村官感觉是那么熟悉、真实和亲切。
    他们正在推动着农村大变革的历史过程。两部电影叙述的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从“要致富先修路”为起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凝聚涣散的人心;从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从工业突破为重点,招商引资,增加农民收入等。他们从事着清理村级债务、清坟平坟、新建农村房屋等大量的具体工作,看似平凡琐碎、普通艰难,但这些恰恰代表着现代农村的发展方向。如果说,从发轫于小岗村第一轮的农村大变革,是以分田到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大包干开始的,那么新一轮的农村大变革,涉及到土地流转、集中居住、发展工业等新颖内容,意义来的更重大。影片就切入了这样重大历史意义转折的内涵。
    他们正在实现着到农村干事创业的理想和抱负。从机关干部沈浩同志2004年到村任职,一开始是抱着来一次“人生的突围”下去的,还有些被动和无奈,到2007年开始启动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计划,万千热血青年积极报名接受挑选,则出自主动与自觉。他们踏上农村大地,面临各类困难的现实,有过犹豫和彷徨,但一旦挺过这最难的初始,动手干事创业了,融入群众中了,就会油然产生“割舍不下这片热土、舍弃不了这方百姓”的情结,圆了乡亲期盼,展了自身理想,就有越干越多的工作,越干越足的劲头,这也是他们扎根基层奋斗的动力源泉,也体现着人生真正价值。影片毫无虛情矫作,完全是真情流露,奋斗者才能味觉其中。
    他们正在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这些外派的大学以上学历(沈浩同志也是)的新一代村官到农村是“短期镀金”还是“水土不服”?普通农民有过怀疑与旁观,本土村官有过抵触与冲突,有的还相当尖锐,这是影片的艺术概括和典型集中,现实也并非都是这样矛盾曲折,广大农村干群还是真心欢迎的,但毕竟面临传统观念、组织体制、习惯势力的冲突。这些村官们并没有居高临下、好高骛远,而是从了解村情入手,从化解矛盾开始,从细小事情做起,走村串户,问寒问暧,扶贫解困;四处奔波,筹集资金,招引项目;带头创业,做出示范,兴工强农,用实际成果凝聚了人心、描绘了蓝图、打开了局面。农民就会真心待你,实心留你,诚心爱你。新一代村官们正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最需要的力量中坚,他们形成的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锤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凝成了我们党对人才和干部的培养链、选拔链。影片展现了这一变化和历练过程,观后让人们对这些村官放心,人民更有信心。
    两部现实主义甚至“身边主义”题材的影片各有特色。在我的印象中,电影《第一书记》是那么高大,沈浩书记是全国学习的典型,故事诠释的非常完美;豪华,那么多的名演员竞相露面,友情客串;伤感,观后令人唏嘘不已,毕竟沈浩同志英年早逝,没来得及做更多的事就画上了句号。而我们的电影《青春路上》也许还显得稚嫩,剧情编导、剪辑制作还有些毛糙仓促;普通,没有这么多名演员助阵,布景取自实地实物,那么熟悉朴实。生机,这是最宝贵的,一批批大学生村官还在希望的田野上奔波,他们的人生还在前行,他们故事还在续写,将来也可能涌现像江阴华西村的吴仁宝、常熟蒋巷村常德盛老书记那样扎根农村四十年的村官,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