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机关到村任职的干部座谈,很多人谈到一些经济薄弱村往往人心不齐,干群关系紧张,最大的意见是村务不公开,只是向老百姓收钱,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再想用“一事一议”筹资修渠建路,没人听没人交,甚至抗拒、起哄、上访。
这批干部下去走家串户与村民聊天,从村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有的村一条1850长的水利渠严重破损,下派干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公开承诺“满意后再付款”,在午收前完工解决了长期缺水灌溉的问题;有的村一条大沟切断南北道路,农忙拖拉机经常翻车,雨天人无法通行,下派干部通过后方单位捐款8000多元,买来建筑材料,发动村民动手,仅用一周时间就把村民盼望多年的桥修好了;有的村自来水管网年久老化,下派干部召开村民座谈会征求意见,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和本村筹资相结合,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生活用水的困难。
这一来过去老大难的“一事一议”筹资前所未有地顺畅,村里的能人大户也踊跃捐资,村民还主动参加劳动。同样是要村民掏钱,但前后为什么大不一样?因为后者充分征求了村民的意见,解决大家最盼望解决的问题,干成了村民身边的事情,让大家直接受益看到好处。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村民最朴实也最实际。过去我们向农民收的钱太多了,从“三提留、五统筹”收费给村干部补助,五保老人赡养等;到“费改税”用于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现在取消了“农业税”,村级经费也由上级补助,仅保留“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收费,并严格界定“为兴办村民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经村民讨论确定的出资出劳行为”。筹资对象是本村在册人口,人均不超过20元;筹劳对象是本村劳动力,每年不超过8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超过8元。但过去执行这些规定总有偏差,往往是县乡集中起来修大型水利和道路,本村村民年年看着身边的事没人管;有的村直接从上级补助经费中代扣代缴,违背了村民的意愿;少数的村假借名目重复收钱,多收钱,造成村民的极度不信任,干群关系也紧张。少数贪污挪用行为更是给这政策抹黑。
现在必须回归“一事一议”收费用途的本原,严格执行标准,实行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特别“利好”的政策是,08年开始省里实施“一事一议”筹资1:1奖补,我市今年就争取到7000多万元,这就意味着每个村平均能奖补到6万元多元,加上村里筹资的另一半,如果乡镇再能配套一点,市县项目再能补助一些,一个村每年都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就能象模象样地干成一二件事了,年复一年就能逐步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给村民带来更多看得见好处。
这里的关键是“事要自己做主,钱要花在明处。”老百姓就会支持筹资、拥护代劳。我们的村不管现在有多的困难,过去干群关系多紧张,只要你真正出以公心干实事,通过“四议两公开”经常听取村民的意见,决定村民盼望做愿意做的事项,把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做得实实在在,让农民掏钱用得明明白白。这样一定会改善干群关系,重塑党的形象,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就一定大大增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