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开始,我市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大家动手,清扫庄前屋后,清理碎砖烂瓦,疏浚村庄河塘,整齐码放草垛,拆除废旧猪圈,绘制墙体文化,粉刷树木枝干,整理乡村道路,转运日常垃圾,实施日常保洁等,已经使宿迁农村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重要的抓手是开展了“春雷行动”和“季季评”竞赛活动,市县政府从事农村工作和城市管理、环保工作的同志先后组织了12次集中检查,18次暗访,事先并不通知,随机抽签决定到那个村庄检查,现场打分评比,通过媒体通报县区排名,极大的推动了这项工作的进步。据统计,全市1400多个行政村,已经开展整治或者说整治比较好的有606个,占40%,其中达到省级示范村的18个,市级示范村的244个。凡是这项工作开展的好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十分拥护,齐声叫好。但还有一半的村庄没有进行这项整治或者只是庄头表面糊弄了一下,面貌依旧,肮脏不堪。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在网上说,我们村庄怎么还是这么脏,都不愿回来。确实,只要到稍远或稍偏的村庄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由此特别感触农村环境整治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运动式的一阵子。
农村环境整治关键在组织与发动,乡镇、村组干部是关键。在与基层干部的接触与交谈中,没人说农村环境整治不好的,不管是不是出于真心,起码不会反对,但实际执行和行动时确有很大差别。那些搞得不好的村,干部喊起困难来都是相同的。
有的说没有钱搞整治。据说一个村整治起来要花二三万元,添置一些垃圾收集和转运的设备、动用一些机械清理和疏浚当然要一些钱,但很多钱花在雇请劳力上就奇怪了。村庄整治的是村民自己的事,还是要发动村民自己动手干,即使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也要动动手。韩国的“新村运动”核心就是村民自己动手,政府补助实物,一年前遇到一个韩国妇女,她说小时候放学天天在村里的路上、沟渠边扫地,所以才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再说,一个村如果真正动手整治,县乡政府这二三万元还是拿得起,也是值得的。同时,农村还有“一事一议”筹资和省里的对待“以奖代补”,钱用于身边的事,农民也是拥护的。
有的说没有人来整治。村庄平日里年轻力壮的人都在外打工,忙生意,村里确实冷清,但毕竟还居住着村民。环境整治并不复杂,发动大家突击一阵子,日常保洁可以让有动手能力的“低保”对象来做并加一些钱,搞得好的村庄都是这样干的。而不想搞的村子,连当下农民工返乡正是人丁兴旺之时都没发动干。看到一些村庄返乡过年的人在脏兮兮的村头的抽烟聊天真不是滋味,不知道是干部没组织干,还是村民不愿干?
有的说没有必要整治。“马上这个村要撤建到集中居住区”言下之意不要搞了,找的借口都是一致的。农村集中居住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我们不能听之任之长久既往地让老村庄脏下去,延续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的不公平,这也对不起农民,何来城乡统筹发展。再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保洁机制,即使建成了新村庄,也会糟塌的不成样子。
记得沈浩同志6年前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时的日记写道:“小岗村与其他邻近村比,基层条件还是好的。但是村容村貌太差,尤其是卫生状况,即便是学校也不好。我看工作就先从抓卫生开始。同村干部一起商量一下,定些制度,坚持下去,养成习惯,会好起来的。”
说的多么平实!农村要改变面貌,先从改变环境卫生入手,“贫穷不可怕,懒惰最可怕”,门前屋后不扫何以治穷根?干部的精神面貌也从这些小事看起,村庄的卫生形象也反映干部的眼界与能力,小事不愿做何以成大事?整治环境卫生并不难,只要动手就会立竿见影,长久保洁更体现水平。从长远来看,也许把环境卫生做好了,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一个地区的根本,这决不是虚测妄言。我们会把这项工作一直抓下去的,把宿迁的农村打造成全省“最整洁、最现代、最生态”的新农村。
让我们动动手,齐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