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香港的人都对居民住房小,人口密度大有直接的感受,但不思其解的是城市并不感拥挤,郊外近在咫尺.整个城市整洁有序,市民生活从容满意。近期读了《南方周末》一篇“香港住房政策的隐蔽逻辑”一文,才恍然大悟,文章由近及远地介绍香港这样的特点:
其一,卧室小,客厅大。30多平方米的房子可以设计成二室一厅,绝对“螺丝壳里作道场”。
其二,户内面积小,公共区域大。即使只租不售租金低廉的新式屋村,都有花园、绿地等休憩空间。内部多配套有儿童游乐场所、青少年中心、护理安老院、小型体育和健身场所等。
其三,楼盘小,商场大。香港有太多宽敞奢华的商业中心。从深圳罗湖海关到香港中环,一路有遮风挡雨、冬暖夏凉的舒适行人道与商场通道巧妙连接,可以在暴雨日都不沾一滴水。很多港人喜欢在Shopping Mall里打发时间,“购物之都”的繁华,不仅把民众从拥挤的住房逼出了家门,舒缓了的压抑情绪,而且也带来了商业人气,提供了最大就业机会。
其四,私人交通小,公共交通大。全港有11条地铁和轻轨,近700条巴士线路,12条主要的行车隧道、1088条行车天桥和桥梁、6000多条行人天桥和400条行人隧道,每天1100万出行人次中,89%都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总数则一直徘徊在35万辆左右。因此,香港虽然住房拥挤,但交通却畅通便捷,出行不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其四,市区小,郊区大。香港的土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多年来保持在690万左右,香港仍有约75%的土地未开发,政府将很大部分郊区划为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未必能想象,香港竟然是全球人均拥有郊野绿地面积最大的城市。
由此厘清了一条隐蔽逻辑的发展线索:香港地少,地价就贵;地价贵,房价就高;房价高,除富裕阶层可由市场调节供给外,政府就要介入;考虑到成本,小户型就是政府和民间共同的理性选择。私人空间小,住的舒适感下降,就对社区公共功能和城市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民众如果觉得在家里很压抑,可以去社区;如果觉得社区仍然局促,可以到公共或商业服务场所;如果觉得商场拥挤吵闹,还可以去郊野公园和大自然。基本上,怨气有一个合理疏导的路径。
这真是绝妙的城市设计与谋划理念,依情就势,独辟蹊径,管治精细,成功天下。
相比较之下,我们的居住理念还比较落后,不顾个人能力购房越大越好,不惜成本与宾馆比美搞装潢,晚上回家不愿再上街逛商场。个人或单位房总想独门独院,种花种草孤芳自赏。房地产开发动辄出手三五百亩,搞大楼盘而割断人气商气等等,不胜枚举。
从香港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住房政策中,我们应该学习些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