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齐物论》(五)何谓“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

(2013-06-17 17:10:54)
标签:

庄子

齐物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文化

分类: 代庄子说道

《庄子·内篇·齐物论》(五)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1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2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3。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4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5也,惠子之据梧6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7,故载之末年8。唯9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10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11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12,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13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14),圣人之所图15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1)封:疆界。

(2):欠缺,短少(应该有的而缺少)

(3)爱:指不合乎道的喜好,故译为“伪好”。成:形成。

(4)昭氏:姓昭名文,郑人,古代音乐家,善于弹琴。

(5)师旷:晋人,姓师名旷字子野,古代著名音乐家,是晋平公的乐师。枝策谓举杖以击节。

(6)惠子:惠施。据梧:指惠施喜欢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据:依靠。梧:梧桐树

(7)三子:昭文、师旷和惠施。几:接近。盛:极点,顶点

(8)载之末年:从事终生。载,从事。末年晚年,终生。

(9):因为。

(10)明:辨明

(11)坚白:公孙龙之《坚白论》,是关于“”与“”能否同时存在石头的辩论

(12)其子:三子。文:文饰,修饰。纶:

(13):指人;人也属于物。

(14)滑疑gǔyí):纷乱疑惑

(15)图:预料,料想到耀:闪耀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认识达到了某种境界。达到了什么境界呢?有人认为不曾有物,这就达到了最高境界,到了尽头,无以复加。其次认为有物,但没有分界。再次认为有分界,但不曾有是非。是非彰显了,对道的认识就有了缺损。认识有了缺损,伪好就形成了。果真有伪好之形成和认识之缺损吗?果真没有伪好之形成和认识之缺损吗?有了伪好之形成和认识之缺损,所以昭文弹琴。如果没有伪好之形成和认识之缺损,昭文就不会弹琴了。昭文喜好弹琴,师旷喜好乐律,惠子喜好谈论,这三人的认识几乎都达到了各自方面的顶点,所以从事终生。因为他们喜好,就要使它们(琴声、乐律、见解)有别于其它的(琴声、乐律、见解);因为他们喜好,就想辨明其中的是与非。但那些是不能辨明的而要辨明,所以始终处在“坚白论”的迷昧之中。他们又以经过文饰的认识而结束,所以终生没有得道。像这样就可以叫得道吗?那么即使是我也得道了。像这样不可以叫得道吗?那么所有人和我都没有得道。所以纷乱疑惑彰显,是圣人所预料到的。因此不划分是非而把它寄托在常道之中,这就叫“以明”(放弃辨明是非)。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1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1尝试

 

 

现在暂且在这里发表见解,不知道和古人的是同类呢?还是不同类呢?同类与不同类,又一起构成一类,那就和古人的没法区别了。虽然这样,还是请让我试着说一说。有“开始”,就有不曾有“开始”,就有不曾有不曾有“开始”。有“有”,就有“无”,有不曾有“无”,有不曾有不曾有“无”。突然有“无”,而不知道“有”与“无”果真哪个“有”哪个“无”。现在我已经说了些看法,但不知道我所说的是果真有看法呢?还是没有看法?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1;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1)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这句省略了前提,即“如果以小为大、以大为小”。所谓“物谓之而然”是也,下句同。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的末端比喻极为微细的东西。大山:泰山。大:同“”、“

(2)殇(shāng)子:未成年而死者,短命的人。

(3)巧历:精于历算的人。

(4)适:往,到。

 

 

(如果把定义为大定义为小,那么)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之末大,而泰山算小的;(如果把”定义寿寿”定义夭,那么)没有谁比夭折的孩子长寿,而彭祖算短命的。天地与我共同存在,而万物与我相通为一。既然已经为一了,那么还能有什么见解吗?既然已经说“一”了,又能没有见解吗?“一”加上一个见解就是二,再加上一个见解就是三了。从这里继续往下算,就是精于历算的人也算不出结果,何况普通人呢!所以从无到有,已经到了三,何况从有到有呢!无法算下去啊,因此放弃。

 

 

解析:

此段继续说明放弃辨明是非的理由:万事万物最初本来就是人定义的,人的定义本来就不可确定,人定义的“是”就是“是”吗?人定义的“非”就是“非”吗?所以人又怎么可能用自己的是非标准再去辨明是非呢?

所谓“有以为未始有物”之古人即指老子,后面将专文探讨老庄之同异。

“大师”、“专家”们为“莫若以明”一直困扰到今天,我看他们还是干脆“以明”算了,“天刑之,安可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