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一回

(2010-04-19 18:15:26)
标签:

女娲补天

青埂顽石

三生石

赤瑕宫神瑛侍者

绛珠草

通灵宝玉

甄士隐

诗云:

此言皆虚妄?红友自思量。

石头书中语,岂可作荒唐!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石头记》话题起自远古神话:“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昆仑山),天柱折,地维(拴系地的大绳子)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淮南子•天文•》)“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览冥训》)《石头记》开篇便注明此书来历道:“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进入书中故事时又道:“当日地陷东南……”这正如《石头记》第八回之“嘲通灵宝玉”诗所云:“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一、《石头记》来历

(一)通灵宝玉来自于传国玺

女娲氏在大荒山无稽崖练成的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总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脂砚道:“合周天之数。”所谓“高十二丈”指一年十二个月,“方二十四丈”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万六千五百块”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而一年实际上平均约有365.2425天,所以娲皇氏剩下未用的一块,相当于小数点后的约1/4天。对于这少算的约1/4天,中外历法均采用置闰的方法来补足,这约1/4天会经常被用来补“天”。那么相当于这少算的约1/4天的被娲皇氏单单弃下的“青埂顽石”,是否也会被用来“补天”呢?这就牵扯出了代表中国封建皇权这个“天”的传国玺。

先秦时代,玺和印是一回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皇权,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玺”,这才有了玺印之分。“天子之所佩曰玺,臣下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於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属。”(《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传国玺即秦玺,一说由陕西蓝田玉制成,一说由和氏壁磨琢而成。关于和氏壁,《韩非子·和氏》道: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接着又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到了和氏璧,命令咸阳一个叫孙寿的玉工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并刻上丞相李斯用篆文书写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就是传国玺。(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张怀瓘《书断列传·李斯》)后汉高祖刘邦得到了秦玺,号之为“汉传国玺”。(汉代班固《汉书·元后传》)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是皇帝的信物、封建皇权的象征。后来历代皇帝,都用它来证明自己“皇权神授”、地位正统,得到它就表示“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应该做皇帝,失去它就表示“气数已尽”。南迁后的东晋朝廷起初没有传国玺,“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萧子显《南齐书》)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想当皇帝的人们为得到传国玺,两千年来一直大打出手,你争我夺。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可以说是争夺象征皇权的传国玺的历史。

在此回中,“一僧一道”中的僧人大展幻术,将青埂顽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又“镌上数字”,于是“通灵宝玉”诞生了。《石头记》通过这段描写,重演了传国玺的来历。我们来将历史记载与《石头记》原文对照着看:

“和氏璞”——“一块大石”,即“青埂顽石”。

“和氏璧”——“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传国玺”——“可佩可拿”的“宝物”,“再镌上数字”。

那么“通灵宝玉”就是传国玺吗?非也,“通灵宝玉”只是来自于传国玺。女娲氏补天时所用的“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和历法中的“三百六十五天”才是传国玺,由僧人将相当于约1/4天的单单被剩下的“青埂顽石”幻化而来的宝物才是通灵宝玉。那么通灵宝玉也将用来“补”传国玺这个“天”吗?让我们继续传国玺的故事。

(二)宝玉来自于金镶玉之传国玺

“一僧一道”携了通灵宝玉前往太虚幻境,在甄士隐的梦中还讲述了一个“三生石畔”的故事。脂砚道:“是方从青埂峰袖石而来也,接得无痕。”这是在接续传国玺的故事,主人公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和“绛珠草”。

“三生石”,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三生石上旧精魂”,苏东坡之《僧圆泽传》道:唐朝时洛阳有个富家子弟,叫李源,他的父亲因安史之乱死去。李源顿时感到世事无常,于是将家产全部捐给了寺庙,自己也住进了寺庙的一个佛堂,平常与一个叫圆泽的和尚交往,并成为知己。后来两人相约前往四川,圆泽本想走陆路,但李源坚持走水路。船行到一个叫南浦的地方,圆泽看见了一个在河边取水的妇女,就流下泪来,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啊!”李源惊讶地询问原因,圆泽说:“她已经怀孕三年,正等着我去投胎呢!我因为一直舍不得和你分开,所以一直逃避着。但今天既然碰到了,就不能再逃避了。我死后第三天,你去这个妇女家,如果那孩子对你一笑,证明那就是我。十二年后的中秋节,我们在杭州天竺寺三生石上见吧!”当天晚上圆泽死去。三天后,李源去那妇女家,看见了出生的孩子,那孩子果然对他笑了笑。十二年后的中秋节,李源从洛阳不远千里,如期来到杭州西湖天竺寺。但并没有见到圆泽,只遇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歌词为:“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知道他就是圆泽,但牧童唱完就离去了。后常用“三生石”表示因缘前定。

我们先看“三生石畔”宝玉的前生“赤霞宫神瑛侍者”,原文及脂批如下:

赤瑕【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甲

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神瑛侍者【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

 

对“赤瑕宫”中的“瑕”字,“甲戌眉批”道:“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脂批”中的“玉小赤也”,来源于《说文》:“瑕,玉小赤也。”《说文·瑕·义证》:“玉尚洁白,故谓小赤为瑕。”意思为:玉上的红色的小斑点。“又玉有病也”,指玉有瑕疵,“病”即瑕疵。《礼·聘义》:“瑕不揜(掩)瑜”,郑玄注曰:“瑕,玉之病也。”

这句批语的意思为:“按‘瑕’字本注”,“瑕”指玉上的红色的小斑点,即玉有瑕疵。

脂砚斋为什么特意对“瑕”字的本义进行一番解释呢?我们来分开解读:

(1)“赤瑕宫【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

脂砚道:“点‘红’字‘玉’字二。”“赤”为红色;但“瑕”一为“玉小赤”,一为“玉有病”,上面已“按‘瑕’字本注”作了解释,“瑕”并不是玉。那么“玉”在何处呢?

(2)“神瑛侍者【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

脂砚道:“单点‘玉’字二。”“瑛”,美玉,此一“玉”也,但还有一个“玉”呢?

按照批语,上下两处都缺少一个“玉”,究竟哪里还有一个“玉”呢?其实脂砚斋对“赤瑕宫”之批语就已点出了这个“玉”。“赤瑕宫”只有三个字,既然不是前两个字,那么只有第三个字“宫”。“宫”,“珙”也,古代玉器,《玉篇》:“珙,大璧也。”此乃二“玉”也。脂砚斋写这几个批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一个字,一个与“宫”字谐音的“珙”字。

显然,“单点‘玉’字二”这句批语,并非针对“神瑛侍者”这四个字,而是针对“赤瑕宫神瑛侍者”这整个名称。所谓“点‘红’字‘玉’字二”,乃指“赤瑕宫”中的“赤”和“宫”;“单点‘玉’字二”,乃指“赤瑕宫神瑛侍者”中的“宫”和“瑛”。

那么所谓“赤瑕宫神瑛侍者”就得重新解读。我们先解读“赤瑕宫神瑛”这几个字。“赤瑕宫神瑛”,“赤”,不仅指红色,还指“赤金”,即金子,(《现代汉语词典》)比如成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脂砚斋还特别指出是“小赤”,即小小的一块金子。“瑕宫”,“瑕珙”也,即“有瑕疵的玉”。那么“赤瑕宫神瑛”即“赤瑕珙(之)神瑛”,意思为:由一块小小的金子和一块有瑕疵的玉共同组成的神玉。

果何“玉”哉,如斯之怪也!究其实,这就是传国玺。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派人向其姑母孝元太后索要玉玺,太后怒骂,随投玺于地,传国玺被崩缺一角,(《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后王莽以金镶之。至东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城南一井中有五彩云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裴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三国演义》则演绎为:“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第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

“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即指王莽篡汉后用金子镶补传国玺。而以黄金镶补后的传国玺,正所谓“赤瑕宫神瑛”也,即“一小块金子和一块有瑕疵的玉共同组成的神玉”,此乃“金镶玉”之传国玺也。这里的“瑕”已转而指传国玺缺了一角,亦“瑕疵”也。

那么“赤瑕宫神瑛侍者”一句中的“侍者”呢?“侍”,“是”也。分开解读:“赤瑕宫神瑛侍”,“金镶玉之神玉是也”;“赤瑕宫神瑛侍者”,“‘金镶玉之神玉是也’者”之意。所以宝玉来自于用金子镶补了一角的传国玺,即“金镶玉”之传国玺。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脂砚斋所作的“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脂砚斋为什么这么强调这个“瑕”字,并说“以此命名恰极”呢?所谓“玉小赤”,“赤”即赤金,“小赤”即“小金”,指小小的一块金子,“玉小赤”即“玉”和“一小块金子”;而所谓“玉有病”则指出此“玉”有“瑕疵”,即缺了一角。那么所谓“玉小赤”亦“金镶玉”之传国玺也。这和“赤瑕宫神瑛侍者”一样,介绍的是同一块玉,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

“以此命名,恰极!”恰极的是“玉小赤,玉有病”。脂砚斋只“按‘瑕’字本注”了一下,居然注出了一个“金镶玉”之传国玺。

作者和脂砚斋同时用同样隐晦的手法,同时讲述着同样的故事,即关于传国玺的故事。那么“赤瑕宫神瑛侍者”即金镶玉之传国玺。宝玉就来自于这个金镶玉之传国玺。

《石头记》作者和脂砚斋为了说明宝玉来自于金镶玉之传国玺,用了“赤瑕宫神瑛侍者”和“玉小赤”这两种说法来作为佐证;而为了说明传国玺在《石头记》中的存在,作者又用“通灵宝玉”和宝玉的来历这两件事情来佐证,这也许是为了防止有人以“孤证不立”为借口,拒绝接受这枚传国玺之故吧,大有先见之明。(《石头记》惯用此法,即重要的事情都至少敷衍两次,互相呼应,互相印证,脂砚斋称之为“两呼两起”。请看官牢记,下不注。)

 

(三)林黛玉(含薛宝钗)来自于水印

我们再看“三生石畔”林黛玉(含薛宝钗)的前生“绛珠草”。

“绛珠”,有人用来形容丹药,有人用来形容樱桃,如《全宋词》曾觌(dí)《浣溪沙·樱桃》:“谷雨郊园喜弄晴。满林璀璨缀繁星。筠篮新采绛珠倾。樊素(代指樱桃)扇边歌未发,葛洪炉内药(指丹药)初成。金盘乳酪齿流冰。”苏轼在《小圃五咏·枸杞》中还用来形容枸杞:“青荑(tí)春自长,绛珠烂莫摘。”

“绛珠草”,有人说确实有这种草,不过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绛珠草”还可以制作一种神奇的东西——水印。

水印即早期的印泥(印色)。秦汉以前,书信公文皆为竹简木牍,用绳子捆好后在打结处用泥饼压封,印章钤盖在泥饼上,称泥封或封泥。据史书记载,在书画上钤盖水印,大约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水印以水或蜂蜜调朱砂而成。民初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上说,明代永乐年间发明了油印泥,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元代已开始了油朱之制。印泥的主要颜色是红色,原料有朱砂、银朱、胭脂等。质料有木棉、灯心草、竹茹、艾等,油有茶油、芝麻油、蓖麻油、菜油等。最好的印泥,是洪升老家杭州的西泠印泥。清康熙年间,又有了漳州八宝印泥。朱砂,古名“丹”,《说文解字》说:“丹,巴越之赤石也。”陶宏景说:“即今之朱砂也。”朱砂是一种很高质素的颜料,常用于印泥;也是一种中药材,道士所炼丹之“丹”,即源自朱砂。朱砂印泥,又称紫红砂,是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鲜红带紫,红而不躁,沉静雅致,细腻厚重,其色经久不褪。竹茹,竹茎秆之干燥中间层,也是一种中药材。印泥之竹茹,“用上好水荆竹磨之,使极软,用弓弹去筋”。(赵汝珍《古玩指南》之“印色”)

绛珠草和水印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解读原文。

“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

“绛”,《说文》:“大赤也。”脂砚亦道:“点‘红’字。”“绛珠”,脂砚道:“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血泪”,指调制好的朱砂,即“水”和“朱砂(赤石)”,水印的两种原料。“草”,指印泥的质料木棉、灯心草、竹茹、艾等。“绛珠草”即“绛”+“珠”+“草”,亦即朱砂+水+质料,此乃水印之原料也。那么所谓“绛珠草”即水印之原料。

“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

“甘露”,甜美的雨露,即“水”;“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即每天都在水印的原料之中加入水。

这是在介绍水印的制作方法。印泥的制作过程相当繁琐,以油印作为参考。

“各种原料既已选妥制好,最后而最要之手续即为配合矣。其法颇易,制砂一两,制油三钱,先取钵与油,如前人花磁乳砂内乳之,至油不浮、砂不沉,则油结而复散,散而复结,至油与砂融而为一,然后以艾入乳钵内细细乳之,复至艾、砂油俱至匀至净,复以竹片搅之,至千百次,愈多愈好,始盛入盒内封固,挂檐下三十日取下,折封皮,三日一晒,一日一搅,至次年再加朱砂五钱,照前法制之,次年亦如之。过此以往,则虽铁线填白印之亦无模糊不清之弊矣。”(赵汝珍《古玩指南》之“印色”)

“离恨天”,倒着读,“添痕泥”,封泥也;“蜜青果”,“蜜沁过”,用蜜浸泡过之意;“灌愁海水”,“灌稠还水”也,太稠须稀释时还得加水之意。

“游于离恨天外”,指印泥已告别“添痕泥”;“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指印泥已进入用蜜和水调制朱砂的阶段。那么所谓“人形”之“女体”(“绛珠仙子”),乃水印也。

所谓“三生石畔”的故事,其实就是制作水印的故事。历史上先有印章,后有水印,秦汉以前人们用的是封泥,直到唐朝时才有了水印。也就是说水印因印章而生,而赤瑕宫神瑛侍者是金镶玉之传国玺,是印章之最。“神瑛侍者”(传国玺)欲下世为人,“绛珠仙子”(水印)追随而往,“还泪之说”便由此展开。脂砚道:“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前面脂砚亦道:“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所以林黛玉来自于水印。

“绛珠草”之“珠草”亦斑竹,指林黛玉。“竹茹”也是水印之质料,所以“草”亦“竹”,“泪”加“竹”即斑竹。而“绛珠草”之“绛”即朱砂(赤石),指薛宝钗。水印之“绛”和“珠”都含在“草”中,所以“绛珠仙子”等于林黛玉(含薛宝钗),与宝玉“衔玉而生”同。(详解见第五回薛林之判词、第三十四回林黛玉之“题帕三绝”、第三十七回林黛玉雅号之“潇湘妃子”、第四十回“潇湘馆”和“蘅芜苑”之介绍、以及后文中之“钗黛合一”)所谓千古未闻之“还泪之说”,指水印因印章而生,并追随着印章为其奉献“朱砂(含水)”。也就是指“绛珠仙子”(林黛玉含薛宝钗)追随着“神瑛侍者”(宝玉)下世为人,让传国玺(宝玉)将水印中的“朱砂”(薛宝钗)和“水”(林黛玉之泪)不断地蘸走,剩下的“草”即“竹”(林黛玉)将干枯而亡。脂砚道:“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详解见第九、十、十一回秦可卿之病,第八十回香菱之病,以及林黛玉之病)(薛宝钗的前生含在林黛玉的前生之中,表明薛宝钗所代表的清朝原本臣属于林黛玉所代表的明朝,请看官着眼。见后文自明)

 

(四)《石头记》即“传国玺传”

1、宝玉即“有病”之传国玺

传国玺又称传国宝。“天后恶玺字,改为宝。”(《旧唐书·志第二十三·职官二》)武则天因“玺”与“死”谐音,改传国玺为传国宝。所以“宝”即“玺”。而“神瑛侍者”下世后就是宝玉。那么“宝玉”,“玺”之“玉”也,即传国玺的“玉”的部分,也就是“有病”之传国玺。(而“宝钗”,“玺”之“金”也,即传国玺的“金”的部分。详解见第八回“金璎珞比通灵”)(参见第二十七回、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以及第二十九回“遮天大王”之“圣诞”)

2、通灵宝玉即从传国玺上崩掉的“汉玉”

宝玉是缺了一角的传国玺,即“有病”之传国玺,那么被王莽崩掉的那块“汉玉”呢?乃通灵宝玉也。所谓“通灵宝玉”,“同另宝玉”也,即“与另外的宝玉相同”。“宝玉”是缺了一角的传国玺,那么“另外的宝玉”是什么呢?乃被王莽崩掉的那块“汉玉”也,相当于女娲氏补天余下的“日夜悲号惭愧”的那块“青埂顽石”,也相当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少算的约1/4天。那么通灵宝玉就是“汉玉”的今生。

3、《石头记》的来历

“神瑛侍者”即“有病”之传国玺,而神瑛侍者“凡心偶炽”,“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青埂顽石”相当于被王莽崩掉的“汉玉”,而青埂顽石“凡心已炽”,被僧人幻化成通灵宝玉并被携往“警幻仙子宫中”交割。在警幻仙姑的“司掌”下,“汉传国玺”再次下世历劫,于是“有病”之传国玺“宝玉”及其玉角“通灵宝玉”一起诞生在了“贾家”(即北京朱明,指建都北京的明朝。明朝与汉朝一样,同属“汉族政权”,而汉族之“汉”本就来源于汉朝之“汉”。在《石头记》中,汉朝之“汉”转而指汉族之“汉”,“汉传国玺”也转而指“汉族政权”)。(见第二回宝玉“衔玉而生”、第五回“太虚幻境”)“绛珠仙子”(林黛玉含宝钗)则追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还泪,“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这些“风流冤家”的名姓与事迹,都记载在第五回“太虚幻境”“薄命司”的簿册之中。

通灵宝玉相当于北京朱明镶补在传国玺上的“玉角”,代表北京朱明皇权。通灵宝玉在“贾家”即北京朱明的“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后,又被相当于王莽之“新金”(王莽之“新朝”为传国玺镶补的“金”)的“后金”(清朝的前身,代指清朝)从传国玺上给崩了下来,只好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从此“青埂玩石”上就刻满了字迹。这些字迹,就是它自己“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明史”(即《红楼梦》,指明清嬗代的历史,入门钥匙见第五十回“春灯谜”、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曾为北京朱明之“玉角”的“青埂玩石”所记载的“明史”就是《石头记》,即“传国玺传”。传国玺上有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所以《石头记》共八十回。脂砚道:本名《石头记》。

4、《石头记》的问世传奇

空空道人在访道求仙途中见到了《石头记》,并“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但空空道人是如何抄录的呢?

“空空道人”之“空”,“控”也,使人的头部朝下。

第二十八回原文

宝玉进来,只见地下一个丫头吹熨斗,炕上两个丫头打粉线,黛玉弯着腰拿着剪子裁什么呢。宝玉走进来笑道:“哦,这是作什么呢?才吃了饭,这么空着头,一会子又头疼了。”黛玉并不理,只管裁他的。

 

“这么空着头”之“空”,即“控”,低下头之意。

“空空道人”,“控控倒认”也,低下头,再低下头,倒着认字。

此乃空空道人之绝招也:背过身来,叉开双腿,低下头,再低下头,低之再低,直低至裤裆之下,然后睁眼瞧去,果然“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从裤裆低下倒读《石头记》,并“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那么空空道人为什么要倒读《石头记》呢?

《石头记》即“传国玺传”。大家知道,古文排版与现在不同,是从右往左。而治印则刚好相反,须从左往右。不仅如此,图章上的每一个字,其笔画都须左右相反。这是治印常识。如果要阅读图章上的文字,必须左右反着读。空空道人一见到“石头”上刻着字,就认定这是枚印章,于是效仿玩童从裤裆底下倒着读《石头记》。但《石头记》是“传国玺传”,不是传国玺,根本用不着反读或倒读。

那么空空道人倒着抄录回来的会是什么呢?

如果将《石头记》蘸上印泥,钤盖在纸上,纸上的“印文”是什么呢?《红楼梦》也。这正如“甲戌本凡例”之诗所言:“字字看来皆是血”,朱砂的印痕正鲜红如血。为什么空空道人“再检阅一遍”,仍认为《石头记》“非伤时骂世之旨”,“又非假拟妄称”,而且“毫不干涉时世”呢?理由很简单,如此绝招读到的实乃《红楼梦》也。“倒读”与反读,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妙之极矣。

空空道人有幸得遇《石头记》,却偏偏要低下头从裤裆底下倒着读,结果将《红楼梦》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实乃买椟还珠之举也。也就是说,《红楼梦》是从裤裆底下读来的《石头记》(大有深意)。

这就是《红楼梦》的来历。

脂砚道:“这空空道人也太小心了,想亦世之一腐儒耳!”空空道人之“腐”,使得我们只能读《红楼梦》了,谁还能有机会再次得遇《石头记》呢?

《红楼梦》与《石头记》之间的关系,就是“印文”与《石头记》之间的关系。那么,《红楼梦》等于“反文《石头记》”;反之亦然,《石头记》等于“反文《红楼梦》”。

“青埂玩石”“入世”后即传国玺,而传国玺上难免粘满了印泥,而印泥有用胭脂做的,所以我们姑且将残留在“青埂玩石”上的印泥称之为“脂痕”。

得遇《石头记》的空空道人“腐”则“腐”矣,难得“腐”得可爱。他不仅倒着读《石头记》抄录回了《红楼梦》,还把《石头记》的“脂痕”也一并倒着抄录了回来。这就是《红楼梦》带有“脂批”的原因。也就是说,《红楼梦》=“正文”+“脂批”,即“正文”+“赤文”(脂批)。而《石头记》=“反文《红楼梦》”,那么《石头记》=《红楼梦》正文之反文+赤文之反文,即“正反文”+“赤反文”。(参见第二回贾政贾赦之名)现在我们只有空空道人抄录回来的《红楼梦》,那么要读《石头记》便只有读《红楼梦》的“正反文”和“赤反文”了,这才是解读《石头记》的正确方法。(《红楼梦》“正反文”和“赤反文”的具体读法,详见《红楼梦》中的谜语、第二回“黛玉避讳”、第五回“意淫”)

将《石头记》倒着抄录回来之后,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空”即“控”,低下头,指空空道人从裤裆底下倒读《石头记》;“空”,在佛教中亦特指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中的真谛。“色”指红楼人。“情”指淫欲。

我们分句解读:

“因空见色”:因“倒读”《石头记》见到了“红楼人”。

“由色生情”:因“红楼人”而产生淫欲。

“传情入色”:想(或看)着“红楼人”“指头告了消乏”(手淫)或“遗精”。(见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自色悟空”:由“红楼人”悟出了“倒读”之真谛。

全句意思为:因“倒读”见到了美色,并对美色产生了淫欲,于是想着美色“指头告了消乏”,这才从美色的妙用中悟出了“倒读”之真谛。

空空道人像参悟佛教之“空”一样,参悟出了“倒读”之“空”的真谛,“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情僧录》即“情僧抄录(的书)”。空空道人洋洋得意于自己的“倒读”之功,于是更名以记之。

由于空空道人从裤裆底下倒读《石头记》,致使“反文《石头记》”即《红楼梦》得以流传于世。那么我们要读到真正的《石头记》,就必须将空空道人的《情僧录》还原为“正文《石头记》”。这是一个从《石头记》到《情僧录》,再从《情僧录》到《石头记》的过程。

(1)从《石头记》到《情僧录》:

空空道人“倒读”《石头记》,见到了美色《金陵十二钗》,于是抄录回了《红楼梦》,并改为《情僧录》。即《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情僧录》。

(2)从《情僧录》到《石头记》:

将《情僧录》还原为《石头记》。即《情僧录》→《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石头记》,也就是书中所谓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吴玉峰题曰《红楼梦》→曹雪芹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脂砚斋仍用《石头记》。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之《风月宝鉴》则是《石头记》的别名,是说《石头记》与“风月宝鉴”一样,分正反两面。(见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3)《石头记》各种书名之间的关系:

《石头记》=“反文《红楼梦》”(“正反文+赤反文”)

《石头记》=《风月宝鉴》=《红楼梦》(正面)+“明史”(反面)

《红楼梦》(含“青楼梦”)=朱明之梦(含清朝之梦)=《金陵十二钗》(明清历史人物的“终身册籍”)(详见第五十回“春灯谜”、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第五回“太虚幻境”)

《情僧录》只是更名后的《红楼梦》。

《石头记》的各种书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皆为作者所设计。那么《石头记》中的所谓“石头”、空空道人、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曹雪芹、脂砚斋等等,都纯属子虚乌有,他们全都是作者虚设的人物。当然也可以将他们全部当做作者本人,这些名号则可以全部当做作者的笔名。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砚道:“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石头记》作者与脂砚斋一唱一和,将作者锁定为“曹雪芹”,并导向“曹家”,(见第五十二回避“寅”字讳,并参见第二回、第二十二回、第七十五回“脂批”)于是后人纷纷随之起舞,效仿空空道人从裤裆底下研究起了《石头记》。此亦“足见作者狡猾之甚”也。

一僧一道在仙境和梦境中“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一入红尘便“癞头跣脚”、“跛足蓬头”。因“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僧道便欲“下世度脱几个”。“度脱”,指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到达仙佛境界。一指度人入僧道;一指度亡灵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跛道对癞僧说:“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脂砚道:“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各干营生”,即指度人入僧道;“在北邙山会齐”,则指超度亡灵。北邙山,位于古都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自古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这里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古人云:“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苏杭可代指南京朱明(建都南京的明朝),即下文之“乡宦甄家”。(见下文自明)这正如第六十三回妙玉之所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参见第五回“东岳庙”、贾家之家庙“铁槛寺”)

 

(五)《石头记》全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1、《石头记》即“金镶玉的故事”

王莽篡汉时将“传国玺”崩缺一角,后以金镶之,这才有了“金镶玉”之传国玺,其缺角也才有了金玉之分。被崩掉的玉角为“汉玉”,即汉朝之玉;而镶补上的金角为“新金”,即新朝之金(王莽所建之国曰“新”)。从这个角度出发,《石头记》作者将封建朝代分为大仁大恶两种,(见第二回“贾雨村言”)“玉”代表大仁,“金”代表大恶,中国的各个朝代一直在金玉之间转换交替。不仅如此,“玉”还转而代指汉族及其政权,“金”则代指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政权。所以在《石头记》中除贾府严格按辈分取名外,书中凡名字中带“玉”字或拥有特殊玉器者,都代表汉族;凡名字中带“金”字或拥有特殊金器者,都代表北方游牧民族。中国历代朝代中的汉、唐、宋、明等为“玉”,元、清等则为“金”。所以为王莽之“新金”所崩掉的“汉玉”,也曾多次“补天”,又多次被其它“金”崩掉。而和宝玉一起诞生于北京朱明的通灵宝玉,后来也被后金(清朝)崩掉。

《石头记》作者将清朝之“后金”与王莽之“新金”联系起来,从而将明末清初时的中国也与传国玺联系了起来。王莽篡汉,上演了一出“金镶玉”的闹剧,而清朝“篡汉”(“篡夺汉族政权”,指清朝取代明朝),则讲述着一个相类似的故事,也是“金镶玉”的故事。如果将明末清初时的中国比作传国玺,则这种寓意更为明显。

(1)一统江山的明朝,等于是一块完整的“汉传国玺”,即“汉玉”,“汉”由汉朝转而指汉族及其政权。

(2)女真族(满族)从中国东北崛起,不臣服于明朝,等于将中国东北这个玉角给崩掉了。

(3)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相当于王莽为篡汉准备的“新金”;

(4)清朝征服明朝,一统中国,等于将东北之“后金”又镶补回了中国,这时的中国正好是“金镶玉”之中国,由关(山海关)外之“后金”和关内之神州构成。相当于王莽篡汉之后的“金镶玉”之传国玺。

《石头记》主要记述的就是明清嬗代的历史,是一个类似于王莽篡汉的“金镶玉”的故事,所以《石头记》实乃“金镶玉之传国玺传”也。

2、《石头记》在外形上也是“金镶玉之传国玺传”

《石头记》不仅在内容上是“金镶玉之传国玺传”,讲述着“金镶玉”的故事,而且在外在形式上,也是“金镶玉之传国玺”。(参见第二十七回“宝玉生日”)

(1)传国玺上刻有八个字,所以《石头记》八十回。

(2)传国玺缺了一角,所以《石头记》在形式上也是未完成之作。

(3)王莽以金镶之,才有了金镶玉之传国玺。而《石头记》以“脂批”镶补正文,才有了完整的“金镶玉”之《石头记》。(“脂批”为红色,即“赤”,即“金”;而玉即石头。所以“脂批”镶补“石头”即“金镶玉”,《石头记》即“金镶玉”之传国玺。)所以真正的“脂批”也是《石头记》原文,是《石头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脂批”中还杂有不少他人和后人之批,这带来不少困扰,须慧眼甄别。)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金镶玉之传国玺传”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按照作者的设计,《石头记》本身带有批语,所以脂砚斋只能“再评”了,这就有了此书真正的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脂砚(脂批)+石头(正文)’记”,即“‘小赤+玉’记”,即“‘金玉’记”,乃“‘金镶玉’之传国玺传”也。

《石头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金镶玉之传国玺传”,这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书名也完全吻合,这都是作者精心的设计。所以《石头记》早期版本甲戌本的各册首回首页首行均题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己卯本、庚辰本虽然书名题为《石头记》,但每回卷端仍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

《石头记》全名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金镶玉之传国玺传”。

 

二、《红楼梦》楔子

1、甄士隐即建文帝;甄英莲即明朝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脂砚道:“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

“当日地陷东南”,接续女娲补天神话。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姑苏”,苏州之别称,因其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阊门”,苏州靠北的西门,始建于春秋时期,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是明清时期全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阊门”,来自于传说中的“阊阖”;“阊阖”,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又指宫门。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指苏州山塘街。七里山塘街从苏州阊门至名胜虎丘,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山塘街也是名妓们的寄身之所,比如嫁给范仲淹为妾的北宋名妓甄金莲,明末清初的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卞玉京等,都曾在此留下倩影。

“姑苏”,脂砚道:“是金陵。”假托姑苏,实为金陵。那么金陵之“十里街”又何指呢?乃十里秦淮河也。秦淮河是古老南京文化的渊源之地,内秦淮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金陵都会之地,南曲靡丽之乡。”“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清初余怀《板桥杂记》)

“街内有个仁清【甲戌侧批:又言人情,总为士隐火后伏笔。】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甲戌侧批:世路宽平者甚少。亦凿。】人皆呼作葫芦【甲戌侧批: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庙。”

“仁清”,“认清”也。认清什么呢?“葫芦庙”,明朝都城南京城也。脂砚道:“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明代南京城像一只向西北倾斜的宝葫芦,细腰在秦淮河凹陷处与玄武湖之间,而葫芦嘴则在狮子山。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谁在明朝首善之区的南京首推“望族”呢?明朝廷也。

“姓甄,【甲戌眉批: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甲戌侧批:废。】字士隐。嫡妻封【甲戌侧批:风。因风俗来。】氏。”

“名费,【甲戌侧批:废。】字士隐。”“命废,自是隐”也,其命运是被废除,从此隐居起来。此乃建文帝也。所以所谓“乡宦甄家”,乃南京朱明之建文朝也。(脂砚道:“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文之所谓“江南甄家”指南明。详见《石头记》后三十回)

建文帝,名朱允炆,朱元璋长子朱标的次子,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后即位。朱元璋在遗诏中称赞朱允炆“仁明孝友”,但外表仁弱的建文帝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朱元璋时的弊政,他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乃祖父“洪武”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史称“建文新政”。1、建文帝有意结束明初的尚武政风,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被称作“秀才朝廷”。2、宽刑省狱:建国之初,朱元璋以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建文帝在当皇太孙时就已经意识到太祖用刑过猛,因此登基后力图改变这种情况。3、减轻赋税。4、锐意削藩:朱元璋将他的众多儿子都封为藩王,镇守各地,以确保大明江山,第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没想到的是,后来各藩王都拥兵自重,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建文帝决定削藩。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从而拉开了长达四年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率军直趋南京。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建文帝将领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建文帝则不知所终,一说皇宫自焚;一说逃往海外;一说出家为僧。

甄士隐第一次请贾雨村“入小斋一谈”时,家人来报:“严老爷来拜。”脂砚对“严”字批道:“‘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严”亦“燕”也;“严老爷”指燕王朱棣;“火”者“祸”也。“炎既来,火将至矣。”朱棣既来,祸将至矣。

而祸及“甄家”的葫芦庙大火,起因于庙中“炸供”。“炸供”,“炸(zhà)宫”也,指朱棣因建文帝削藩而发动“靖难之役”。“炸”,因某事而激烈发作;“宫”,皇宫,指朝廷。朱棣发动的所谓“靖难之役”,属朱家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脂砚道:“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南直”,即明朝南直隶(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代指南京朱明。朱棣直取南京,明朝将领抗击不力,降者众多,这是建文帝失败的原因。

“通灵宝玉”投胎到了北京朱明(“贾家”),而朱棣所建之北京朱明正取自于建文帝的南京朱明(“甄家”)。所以《石头记》作者特意在甄士隐的梦境中点出“通灵宝玉”之名,而甄士隐与“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正为了点明甄士隐即建文帝。同时,作者将“三生石畔”的故事安排在甄士隐的梦境中,也是为了表明“神瑛侍者”及其追随者“绛珠仙子”以及“一干风流冤家”,是“明史”(明末清初历史)中的历史人物。

所谓“甄士隐家一段小枯荣”,即指建文朝之“小枯荣”。

甄士隐岳丈封肃对甄士隐的态度,也正是当时臣民对建文朝廷的态度。后甄士隐悬崖撒手,随跛道而去。其《好了歌》之解注,道出好一派封建时期改朝换代的残酷与悲凉。

“(甄士隐)只有一女,乳名英莲,【甲戌侧批:设云“应怜”也。】年方三岁。”

“英莲年方三岁”,到被拐时四岁左右。而建文帝登基后也就做了四年左右的皇帝。建文四年(1402),建文帝即被朱棣给“废”了,然后不知所终。这就是所谓的“英莲被拐”。那么“拐子”,朱棣也;“甄英莲”,南京朱明也。所谓“年方三岁”,指建文三年。

本回通过朱棣篡夺建文帝皇位并迁都北京,从而引出“朱明之梦”。被拐子转卖的甄英莲后被薛宝钗改名为“香菱”,(见第七回、第七十九回)之后便代表明朝,主要指清朝入关后的南明。(见香菱进入大观园前后之各回)

其实在癞僧跛道要甄士隐舍英莲时,癞僧已暗示了甄英莲(香菱)的结局:“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第一句指甄英莲,即南京朱明(建文朝廷);第二句预示香菱嫁薛蟠为妾。“菱花”指香菱,即北京朱明及其继承者南明。“雪澌澌”之“雪”即“薛”,指薛蟠,代指清朝(后金)。脂砚道:“生不遇时。遇又非偶。”第三句和第四局既预示了建文朝廷(“甄家”)的“烟消”,又预示了后来南明(“江南甄家”)的“火灭”。脂砚道:“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参见第五回“香菱判词”)

 

三、贾雨村即努尔哈赤

再看此回对另一个主人公贾雨村的介绍。

“葫芦庙”,不仅明朝都城南京城形似葫芦,明朝中期的国土也形似葫芦,所以葫芦也代指明朝。脂砚道:“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虽不十分形象,但明朝的国土依稀葫芦形状,大小葫芦肚分别为山海关内和关外,而狭窄细小处,则是山海关所在的辽西走廊一带。

“隔壁”之“壁”,长城也。“葫芦”,亦“胡虏”也。长城那一边的胡虏是谁呢?“贾化”,“假华”也,古时有“华夷”之分,“夷”指周边的民族,即少数民族;既然是“假华”,那么就是“夷”,与上面的“胡虏”一致。“时飞”,“是非”也。“胡州”也并非“胡诌”,乃“胡虏之州”也。

在北京朱明的末世,哪里是“惹是生非”的“胡虏之州”呢?乃努尔哈赤之建州女真也。

明初,朱元璋曾在东北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建州卫就是其中之一,永乐帝朱棣后又增设奴儿干卫。所谓“卫所”不仅是军事机构,还是行政机构。明朝明确规定,女真各个卫所必须“按时朝贡”,即按时纳税。正因为女真族本臣属于明朝,所以代表努尔哈赤的贾雨村也姓“贾”,属于北京朱明。

“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

女真族之祖曾建立金朝,即所谓“诗书仕宦之族”。

金亡以后,女真族各部纷争不已,强凌弱,众暴寡,元、明300年来,未能实现统一。所谓“生于末世”,努尔哈赤正生于女真族的末世。

“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

努尔哈赤幼年丧母,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又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被明将李成梁误杀。努尔哈赤质问道:“我祖、父为何被害?你们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明朝派官员谢过说:“非有意也,是误杀耳!”明军送还觉昌安和塔克世的遗体,朝廷赏给努尔哈赤“敕(chì)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封他为指挥使。

“在家乡无益,【蒙侧批:形容落破诗书子弟,逼真。】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据《明神宗实录》所载,努尔哈赤曾先后八次亲自入京进贡。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之前的二十余年间,平均每三年到北京进贡一次。他一面向明廷朝贡称臣,表示忠顺;一面又兴兵统一女真各部,称王称汗。特别是他多次到京师,“往来窥探,夷险熟知”,亲见明朝政局虚实,熟悉明代典章制度,了解中原经济文化,察访辽东明军戍守,为实现其对明廷的两面政策而往来奔走。努尔哈赤对明廷的两面政策,蒙住了明朝昏主庸臣的眼睛,不仅使明军二十余年未对建州军进行过一次“围剿”,而且连蓟辽督抚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还奏称他“惟命是从”!努尔哈赤对明朝采取两面政策的成功,为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做了重要准备。(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所谓“再整基业”,乃一统女真也。

贾雨村第一次被请到甄家时,甄士隐因“严老爷来拜”出去应酬,贾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出门去了”。“夹道”,辽西走廊也,形象之至。(参见第四回“梨香院”)贾雨村于中秋之夜第二次被请到甄家时,得到了甄士隐的银衣资助,并在酒后口号一绝《咏月》诗。据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赵匡胤亦曾有《咏月》诗道:“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时人以为帝王之兆已显。而贾雨村则诗曰:“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所以甄士隐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指努尔哈赤即将建立后金。

 “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十九日”即北京朱明灭亡之日。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经于煤山,北京朱明亡。“十九日”对清朝(后金)来说,是入主中原的最佳时机,后来的多尔衮也正是利用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打败李自成,占领了北京。(见第四回)既然将来有如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努尔哈赤也就不管什么“黄道黑道”,连忙“西上”进攻沈阳去了。

第二回说贾雨村“升了本府知府”,即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成为“后金之汗”。

“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此句正是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的绝好写照。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以报父、祖之仇为名,以“十三副遗甲”,率领百余人的队伍,拉开了女真统一战争的历史帷幕。经过十二次大的战役,统一了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作为一个僻处边境一隅的满洲族首领,以赫图阿拉为中心,参照蒙古政权、特别是中原汉族政权的范式,登上汗位,建立后金。从此有了巩固的根据地,以支持其统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尔后,他克沈阳、占辽阳,夺广宁、据义州。都城先迁辽阳,继迁沈阳。

明朝则“龙颜大怒”,派出袁崇焕。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大败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一生经历过许多重大战役,所向告捷,攻无不克。宁远之败,是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所遭遇到的最重大挫折。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忧愤而死。(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这就是所谓“那雨村心中十分惭恨”。至于所谓“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是作者顺便用贾雨村引出后文,脂砚道:“已伏下至金陵一节矣。”正是此意。

本回通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迁都沈阳,从而引出“清朝之梦”。第二回以后的贾雨村,除了是努尔哈赤的替身之外,还代表清朝(后金)。

贾雨村“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脂砚道:“是莽操遗容。”又多次批道:“奸雄。”(参见第四回)脂砚斋之所以将贾雨村比作王莽与曹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篡汉”。王莽篡西汉,曹操篡东汉,而努尔哈赤之“篡汉”则指后金(清朝)取朱明而代之,即“篡夺汉族政权”。“汉”由汉朝转而指汉族及其政权。

3、娇杏即沈阳及其所代表之东北

贾雨村第一次到甄家时,还得到了甄家之婢“娇杏”的两次回顾,便“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娇杏代指沈阳及其所代表之东北,贾雨村“升了本府知府”之后,随即纳娇杏为妾,(见第二回)即指努尔哈赤占领并迁都沈阳。

“娇杏”,脂砚道:“侥幸也。”指努尔哈赤侥幸地占领并迁都沈阳,割据东北。这与“冷香丸”的配制方法相同,就在“可巧”二字之上。(见第七回“冷香丸”)

“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雨村便将他(娇杏)扶册作正室夫人了。”

“嫡妻”,指后金原来的都城赫图阿拉。“扶册作正室夫人”,指后金从赫图阿拉迁都沈阳。“娇杏”即指沈阳及其所代表的东北。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偶因一着错”,脂砚道:“盖女儿原不应私顾外人之谓。”表面上指第一回贾雨村偷窥娇杏,而娇杏发现后虽然“转身回避”,却“又回头两次”。实际上指努尔哈赤早已看中沈阳。“便为人上人”,表面上指“娇杏”成为了贾雨村的“正室夫人”,实际上指努尔哈赤侥幸地占领了沈阳,沈阳则成为了后金的都城。

娇杏不“守礼俟命”却“命运两济”,英莲则“有命无运”,应了癞僧“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语,脂砚道:“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所谓“二贤之恨”,即诸葛亮和岳飞未能恢复“汉家”天下之遗恨,从中可知《石头记》“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