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这是早年读中学课本时得到的知识。
丙戌秋末冬初,我从四川阿坝九寨沟归来,由成都双流机场飞西安咸阳,中午时分从秦岭上空越过,亲身感受了高空腑瞰秦岭的独特魅力。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狡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秦岭的最高峰是太白山,海拔高度3763.2米,号称中国大陆东半壁的群峰之冠。从机舱舷窗看去,白云如絮,苍峰叠翠,松影点点,峭壁流青,随机而飞,我感觉已然一只飞入仙境的鸟儿,生怕奋力的翅膀被满眼丹青陶醉了勇气,一松劲儿就擦上那险峻,惊诧亢奋之间,还是忍不住赞叹:奇山,真乃奇山也!
山,非比寻常的山,却偏称"岭",缘何?
岭者,分界也。
秦岭,既舍山称岭,其意亦在分界。
秦岭,是川陕之间交通的最大屏障。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说秦岭山路之艰难险峻的,秦岭的最高峰叫太白山,亦与诗人的字"太白"合一。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遭贬到潮州(今广东省),路经蓝关(即蓝田关,今陕西省),写了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最后两句说的就是秦岭景象,"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写了对北国春寒的眼前景;"家何在?""马不前",则表现了他被赶出长安冷落、凄凉的心中情。
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有南北坡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比如“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等语言、饮食、民居、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差别,更有气候上的巨大差异。从空中望云海,秋末冬初季节,岭南还是云山连绵,云海涛涛,云层酽厚,水嫩欲滴,而一过岭北,八百里秦川伸展得如诗如画,而天空却少有云缕,俨然一派正宗的秋末冬初。由此,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似乎最能准确描述岭北气象,改造如下:
岭北的秋末冬初毕竟最像秋末冬初!
秦岭准河一线把我国分成南方和北方,至此,在我的头脑里才算真正由抽象概念变成具体感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