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新近发表<新年祈愿>,感叹经济大潮中,文化的渡船很难把握自己...新的一年,文化依旧无奈,文化人依旧褴褛!
余秋雨说,新的一年,国运仍然不错,经济依然强劲,种种麻烦都改变不了这个总趋势。但是,文化依然会不景气,人们还是无法从一系列“文化误会”中拔擢出来。显然,当下经济的强劲与文化的不景气,是个不可回避也很难解开的"结"。强劲经济鼓吹出来的热气,把文化浮燥起来,没有多少人能潜心于真正的文化研究或传播,而热衷于搞"文化产业"的文化人倒是越来越多,但细一想,那就似乎不能称其为"文化人"了,叫他们经济界的"文化人",文化界的"经济人",反有些道理。由此,余秋雨无奈指称:文化风气,还会崇尚会议、协会、评奖、晚会,以及这个文化节,那个艺术节,在大哄大嗡中热闹非凡,却又恶化了本该静定的文化结构。所谓"静定的文化结构",比"热闹非凡"显得很呆板,很书生,很土气,但文化经不起喧哗,却是真的!在大哄大嗡中热闹非凡,被喧哗和浮燥起来的文化,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文化,充其量只能算一种文化经济。而文化,离开了那块沃土,就不能生长;成长的文化又离不开经济营养的反哺,但若人人都去搞"反哺",那么文化本身又在哪里呢?其实,经济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文化的酸楚,体现于文化人的褴褛。
文字,在经济大潮的汹涌中,实在难于澎湃出金灿灿的光彩!
窝居在颇得经济热浪助长的钢筋混凝土楼群里,文化人佝偻着身板,扶好深度眼镜探视窗外,被一群又一群曾经满身泥土的经济新贵刺痛,羞赧于比不上人家身上穿得名牌服装和领带皮鞋,偶尔路过高尔夫球场甚至目不斜视,见了豪华私家车只在心里嘀咕:"妈妈的…”[听阿Q说过这话],
有村里的穷亲潦友求上门来,也无法不重复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有开窍耍巧的,便懂得在重洋重古、重名校学历的“伪精英态势”中打转,其实也不过是"假洋鬼子"。
扯远了,其实也没多远。我们从鲁迅那个时代走出多远呢?
有人说余秋雨先生既已"首富",又何必叹息。依我看,余先生倒是真想守护一爿(不敢说他能守住一片)文化的静土,他甚至想某些方面人少些反而更好。比如,民间文化,还会在遗产和原生态上做文章,这里边也忧喜参半,因为参与者太多就会变质。
好在,余先生感觉也开始有一些人对此厌倦,跳开一边思索起来,并重新阅读。并欣慰九久读书人俱乐部,将与这些人站在一起。
我在想,经济浪潮的涌动,既有浪花,又有泡沫,但文化和文化人最终会找到其存在的方式。
愿这个群落安静下来!
愿这个群落一如余秋雨先生富裕起来!
愿这个群落在文化这块绿洲共同耕耘出一个美好未来!
野兔 07/01/06

蓝色文本为引用余秋雨先生原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