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札记(7)

(2023-06-13 21:37:24)
标签:

阅读

笔记

记录

生活

分类: 阅读札记


 73《手相》(长篇·窦应泰)2009-8-5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一代国医名家吕鹤年及其后代以中医手相诊法造福于病患者的故事。通过展示吕鹤年与其识马伯乐魏有轩两个家族的命运与恩仇,以及吕鹤年坐堂的广德堂、德庆会的几度兴衰,选择民国、抗日、改革开放等三个重点时期,紧紧围绕中医手相诊法的辨证施治,展现出吕鹤年及其后代高超的艺术和高尚的医德,在弘扬中医深邃、科学的传统精髓同时,揭示了中国古老国粹——中医学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传承。

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窦应泰倾注多年心血推出的力作。其父即为民国、解放初期东北的著名中医,作者依据父亲遗留的医案多年潜心研究,后又遍访各路中医名家,得以再现出近乎失传的中医手相诊法。作品质朴无华,感情真挚,极具命运感,读后荡气回肠,给读者留下深深的思索和艺术震撼。

观后:

这一家三代人的行医故事,反映出了时代的变迁,通过手相映照出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心相和面相。科学的手相诊法在历史的变迁中举步维艰,可以救治疑难杂症却难以应对事态万象。让人聊感欣慰的是在艰难的传承中,随之传承下来的还有医德和仁心。

有故事,有可观性,稍觉遗憾的是叙事的文笔不尽理想。

 

74《成长》——王海鸰

2012/07/12

 看王海鸰的《成长》,感觉与之前的作品有些不同,叙事风格有些些变化,语言变得简洁、简练了。

用简短的句子描述复杂的人物心理和家庭琐事,读者通过简练去体会复杂,有过家庭婚姻的人,有过在家庭婚姻中经历过种种历练和煎熬的人,自然能体味到个中滋味。

《成长》以普通人不甚熟悉的解放军空军为背景,写了“特殊的人”的成长过程,这里面有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虽然简练,读起来却津津有味。

 

75《花冠病毒》——毕淑敏

2012

毕淑敏的新作《花冠病毒》,掩卷之后,想说点什么,却久久不能动笔。那一场“非典”,让我们记忆犹新,那一场“非典”,是我们长这么大第一次经历这么严重的疫病,有一段时间有一些城市,人人自危,风声鹤唳,可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央视公示的情况和一些小道消息。

《花冠病毒》以此为背景,写了很多“内幕”,虽然作者说,这些并非非典的情况,但是边看还是会边去与当时的情况去印证,没有意外,有些情况是能对应上的。

那一场可怕的“瘟疫”被制止住了,离发生时也快十年了,但是谁又能保证今后不发生其他的什么瘟疫呢。书中最感人部分还是爱情。我想,人间有爱,有大爱,才能抵抗那些可抗的甚至不可抗的灾害吧。

 

76《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

2012/06/05

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看的时候并不乏味,但看完之后,好像觉得没说什么,能记住的是一个作家数十年坚持长跑,并多次的参加马拉松、铁人三项赛,就觉得这也是一个特例,也许,跑动,促进了作家本人的思维活跃、身体健康。而在我本人来看,长跑也许是作家的兴趣爱好,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件事,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的,这一点,很难有,多数人无法做到。

 

77《认得几个字》——张大春

2012/07/18

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我是在“开卷八分钟”里听梁文道说的,也是经过这个节目才知道有张大春这个人,到书店里把《认得几个字》找了来,一看,才知道,自己其实认不得几个字,才知道,有一个作家很重视文字学,才知道,张大春的文章有趣,读来,总让人会心一笑。

阿城说“这是一本有体温的书,只要你翻开这本书,就会一直看下去。”果然是这样,除非你很困了,否则你会一直看下去。

看这本书,你会知道所谓简化字也并非后人创新的,但保存繁体字还是很重要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很喜爱汉字的,但我的喜爱也就保留在查字典懂读音上,多数还是不求甚解,张大春有一句话就说的很有意思:“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认识的人、了解的字、明白的意义总会忽然以陌生的姿态出现,吓我们一跳。”

阿城在这本书的序里说:“把那么不容易的内容讲给大春自己的一儿一女,他们的反应是读者最关心的,也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的确是,每每看到“野马分鬃”似的问答,你就会忍俊不禁,孩子,简单而清晰,有自己的看法和界定呢。

轻轻松松的看书,跟着大春老师学认字,同时分享孩子创造出的乐趣,

很有意思。

78闲时读读《夜航船》

2009-8-6

(澹dàntánknshì 

《夜航船》这本书还是从一个学者的文章中知道的,跟阿茗聊起过,后来,有一天上班,坐在办公桌前,就有一本书从我的身后伸过来放在了我的桌子上,一看,正是《夜航船》,阿茗买了送我,让我很是开心。

当年上班,偶尔翻翻,了解了一下,没有通读,因为知道这《夜航船》就如同工具书,可随时随地的翻看。后来,离岗回家,书都没有整理,又后来,整理了一堆书,把《夜航船》放在随手可取的位置,可还是放了又放……

今年进入酷暑天气,在家里也觉闷热,那天看电视,广告时间,扭头看到了《夜航船》,从书堆里抽出来,手里拿着一把折扇边扇边看,这一看,看出点乐子来。书的封底印着张岱《夜航船·序》中的一段话: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及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矣。

编者按:《夜航船》是(明朝)张岱编撰的一本可谓琳琅满目的小型百科全书,此书分门别类,众采经史子集,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人伦政事、礼乐科举、草木花卉、鬼神怪异……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该书中的许多文史典故、异文轶事、文物掌故、风俗民情等文字生动活泼,不少条目都是可读性极强的隽永小品文。

信手翻看《夜航船》,“《物理部·身体》”中的有这样的文字:“油手以盐洗之,可代肥皂。夏月面最热,扇面则身亦凉。冬月足最冷,烘足则身亦暖。”《果品》中有:“收枣子,一层稻草一层枣,相间藏之,则不蛀”、“炒栗子、白果,拳一个在手,勿令人知,则不爆”、“栗子同橄榄嚼,其味甘清,名曰:‘风流脯’”。《植物部》“斑竹”条:尧二女为舜二妃,曰湘君、湘君夫人,舜崩于苍梧,二妃哭泣,以泪洒湘竹,湘竹尽斑,故又名湘妃竹。《九流部·佛教》“抱佛脚”条:云南之南一番国,俗称释教。有犯罪当诛者,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髡发为僧,使贳其罪。今谚曰:“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本此。《文学部·文具》“笔冢”条:长沙僧怀素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曰笔冢。《地理部·古迹》“长城”条:燕使城上谷至辽东。赵使城雁门至灵州。秦始皇补筑,始名长城。北齐文宣帝复筑长城。汉武帝复筑辽东城。

看到“果品”中的“拳一个在手,勿令人知”,颇觉有趣,不知真假,只觉幽默。还有“夏月面最热,扇面则身亦凉”,怪不得,人拿扇子扇风总是向着脸扇,人家明朝张岱早就说了个中原因。想今夏酷热,在家除睡觉之时开空调之外,连电风扇都极少打开,只觉那风吹的不爽,还是一把折扇慢慢对着脸扇,惬意的多。有趣有趣。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皆眼前及肤浅之事,但我们也知道,常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如果把专业知识比作是航船前行的必备技术,那么,常识是能在航船上愉快生活的辅助条件。即使无需难为僧人不让他伸腿,也要具备了一定的资格别让僧人伸腿的时候踢了你。呵呵…我们在闲暇之时不妨读读《夜航船》。  

 

79花开花落《此去经年》

2012-9-26

前段时间偶尔看了几集电视剧《李春天的春天》,没头没尾的,从电视剧的片头看到这部剧集是由庄羽的小说《此去经年》改编的,就直接把书找来一睹为快了。

《此去经年》和《李春天的春天》还真是不一样,虽然都是说的李春天的故事,但里面的人物安排已经过改编,因为看过几集电视剧,所以在看小说的时候,书中的李春天还就是宋丹丹的样子,梁冰也是许亚军的相貌。

作者的文字功底好,小说中人物对话非常生活化,很准确的反应了人物的性格。边看就会边想这是专为宋丹丹写的呢,还是宋丹丹的表演准确的还原了原作中的语言。

看电视剧的时候,有一种好事多磨的感觉,但能感觉到事情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就是说一定会是大团圆结局。而小说则不然,看到最后,我竟然有一种“蒙了”的感觉,感觉很痛心:怎么会这样。

当然,文学作品,悲剧会比喜剧更有嚼头,悲剧会让你有更多的反思,而所谓皆大欢喜的结果也就是一笑了之吧。

这样一部作品搬上电视屏幕,变得面目全非,是因为考虑到受众的口味呢还是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呢。大团圆固然好,但有没有可能一切都大团圆呢。

不那么大团圆的结局,会让我们更深的体会生活和命运所加之于我们的甜酸苦辣,让我们更能够细细咀嚼我们所能得到的和得不到的东西以及想得到没得到或本应得到却来不及得到的东西。

《此去经年》的书腰上印着一行字:“如果你相信爱情,爱情就在不远处等你!”爱情,是亘古不朽的话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爱情故事。《此去经年》的故事,并没有刻骨铭心,撕心裂肺什么的,但是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不同的人的不同的人生观,李春天这个“粗线条”的热心的善良女人有着她的处事方法和态度,只是,她的结局实在让人扼腕,而有些事就是这样的不遂人愿。

看电视剧还是看原著,我的选择是原著,《此去经年》也一样。人活一世一个活法,看小说可以看到其他的不同人的不同活法。通过小说你可以穿越一下你并不可能经历的经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路走来
后一篇:回惠五周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