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常·随想·杂记(13)

(2023-06-05 22:45:06)
标签:

日常

随想

随记

生活

分类: 随笔

就不告诉你

这两天的博客又出幺蛾子,好几篇文章,都只是日常生活,全都发不出去。之前有一年多了吧,发现博客有异样,自己那块小园子突然就残垣断壁起来,一些链接的小路也都断了,路似乎都覆盖在泥石流的下面,看不到了,有的似乎还有路径,你按往常习惯点击前往,却发现是个死胡同,搞什么搞!

我把此发现告诉已是微友的前博友,很多朋友都发动了“抢救运动”,到博客里去打捞回自己几年或十几年的心血,有的朋友真的就连自己的园子都进不去了,似乎那门还封的贼紧,密实的连缝都看不见。

这到底是为啥呢,人家就不告诉你。我发现了博客有异常,心里还庆幸在之前就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这个园子是2006年年底开垦出来的,也不想放弃,就当是个复制品吧,公号文发完了,复制黏贴一下,想着有朝一日它大病痊愈的时候我的园子也没有断代的再生机盎然起来。

博客这个园地到底是因为啥成了现在这个破败的样子,又有没有康复的一天,还有发文的时候,那些通不过的文,病症到底在哪,能不能给个告知呢,可是,人家就不告诉你。

 

百年之难

当年电视剧《大宅门》刚刚上演的时候,看介绍说是讲同仁堂这个百年老店的,就很有兴趣,每天两集的电视剧实在是太慢,就到书店买了书来一口气看完了。书看完了,电视剧还没演到一半,再看电视剧,发现剧中人物一举一动以及言语对话和书中写的一模一样,看来这剧不是根据原著改编,倒像是书是拷贝了电视剧的剧本,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这样的“小说”。

言归正传,还是来说这“百年老店”的“百年”,我们但凡走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比如旅游,到了另一个地方,不管是是城市还是乡村小镇,都是想看看当地的有年代有历史的东西,比如建筑,比如店铺,比如美食,比如手艺人的作品。

在一些地方,我们确实是能看到一些挂着“正宗”牌号的店铺,说的是百年传承之类,但所谓正宗其实都不正宗,所谓传承,也并不是真正的一代一代的师徒相授的那种传承。

深圳,是改开的先头地区,市场经济的放开,很快就让人看到了各种的门店开张,也有一些有历史感的老店进驻深圳,食肆也遍地开花,民众的娱乐享受就是逛街吃饭,一旦发现了心仪的店子,就会经常的光顾,不管是购物还是饮食。

但你也会发现,突然的,你再去,那家店没有了,你特别想吃的那一口,吃不到了,你要补充日常所需的时候,再轻车熟路的跑过去,那个店也已经不翼而飞了。

这样的事碰的多了,就会觉得“百年老店”就像一个传说,哪有那么容易,就把一个店维持传承它一百年的,不能维持的原因太多太多了。

不说百年老店吧,就说城市道路,特别是那些有这千年或百年历史的老城市,道路名称真的不应该随便就给改了,那些因各种原因离家的游子,回来之后按照记忆中的路名去找自己记忆中的家,却什么都没有了。哪怕你是城市改造,哪怕你道路重修,有一个老地名,就能让人很快的找到,哪怕房屋楼宇都变了,人家也能说,哦,这里变成这样了,如果一个区,一条路都换了名字,那么想要找回这个地方就太难了。

唉,想想,说也是白说,变总是要变的,又有几个人能活过百年呢,百年不变的所谓老店老路老名城,大概也没有什么人惦记吧。

刚刚写完这段,看到朋友推送的一个视频,讲的是有150年历史的李锦记的家族史,李锦记有一部自己的家族宪法,果然,没有严苛的管理制度维持百年谈何容易。

 

带病生活

秋爽姐在她的一篇公号文里写到她的日常生活,她说的“带病生活”这句话,让我很有感触并浮想联翩。小时候,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常常说到革命战士在打仗的时候,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在电影里我们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情景。在之后学校劳动课的时候,老师也常常会用这话鼓励学生。

在银行工作,一年下来,最紧张的就是年终决算的时候,尤其是手工记账没有电脑的年代,科里领导每到这时候都会说,大家打起精神啊,年终结算的时候,下刀子都得来上班,生病?不死就得来。哈哈,当然这个说法是有点夸张的。

秋爽姐说自己身上毛病多,整个一个就是带病生活,其实,我们都知道,有的慢性病在身的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和疾病抗衡的,而小毛小病的很多人也都有,不说工作上的轻伤不下火线,就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都是带病生活的。

这些年,人们更注意“精神健康”,不是有一种可能是有点夸大的说法吗,说是人都会有点“病”,不是生理上的,就是心理上的,而人又总得工作,不工作你吃啥,你用什么维持生活,你也总得生活,那么, “带病生活”,应该就是一种常态。

刚才说的与疾病抗衡,应该是在一种比较严重情形下的状态,我们更应该跟身体和平相处,创建一种和谐与平衡。

带病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更宽容一些,你遇到的很多的不愉快,说到底就是因为你自身或与你发生纠葛的人都是“带病生活”的人,认识到这一点,自己的病自己主动的去化解,他人,可以选择接纳或远离。

 

生活中的对与错

我们常常听到也常常劝慰他人说:生活中哪有对与错,多谅解多包容就是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就是这样,比如我自己的生活范围,圈子很小,所处的环境也就那么大点,左邻右舍也就那么几户,日常,深居简出,也没有多少外界的交往,这样的日常还有什么对与错呢,只是,你怎么看待而已。

只能说,对事情或者世道,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罢了,也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法不同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求大同存小异,没有必要非得统一看法,不是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吗,有些事真是说不清的。

如果听到不想听的话,跟人聊天聊不到一起,自己提出的观点人家不认可,就一定是你自己正确别人不对吗,不是的,朋友之间也可以“各持己见”的。

前段时间我写了“忍耐是有限度的”,目的只是吐槽一下,表达自己的感觉。过后又觉得会不会不太好,我跟女儿说是不是不说更好,否则让人误会,还以为你容不得人呢。女儿说那倒也不是,她说,人与人交往总有不对付的时候,说一说,只是疏解自己而已,你又没有责难人家,也没有说人家怎么不对,你只不过是说这个过程中你的感受,不舒服了,发泄一下而已,并没有指责别人或要求别人,说说罢了,没什么不妥。

听女儿这么说,我觉得安心了,其实,在说的时候,就疏解了情绪,事也就过去了,因为有这么一个“吐槽”的过程,之后,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减轻,如果不说反倒会积郁成疾,到时不是发在自己身上就是发在别人身上,发在哪里都不好。

所以,像博友笔下说的“煮字疗疾”,遇事,有想法了,就写一写,靠着这“写一写”,真的能达到开解自己放下负担的目的。生活中,属于别人的事情,那么就都看淡吧,自己则应该轻松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