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常·随想·杂记(12)

(2023-05-17 23:25:39)
标签:

随想

日常

记录

生活

分类: 随笔


打卡

今天吃早餐时看到有微友在微信运动给我点赞,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步数,才八百多,而我如果到微信运动那去浏览,都是给超过一万步的微友点赞,这个点赞是不定时的,我经常都会忘了到这里来。看到这个点赞,我想,才八百多步,不值得点个赞啊,转念一想我又觉得也许朋友就是习惯每天的这会儿来这吧,就跟打卡似的,不管你多少步,打个卡点个赞就走了,毕竟时间宝贵,谁也不会老上这来。

这几年很流行说打卡,各种打卡,比如上网课打个卡,比如网红旅游景点打个卡,比如某某小食店,也是网红打卡点,五一期间女儿在家,那天吃饭前拍了一张照片,吃完又拍了一张,我说这是干嘛,她说是一个什么光盘行动,这大概也是打个卡吧。

我上班的时候,单位搞改革,大楼门口装了打卡机,在实施上下班按点打卡之前,我们部门领导还说,像我们这样的单位都是高素质人员还用这种方法记考勤,挺不是回事的,不过既然规定已经下来了,大家就执行吧。

那时的打卡,几乎就限于上下班吧,后来“打卡”这个词用的就很广泛了,2010年跟女儿去厦门玩,女儿的攻略上就净是网红打卡点,我也就跟着一个点一个点的“打卡”,前几年表姐从沈阳过来,我们去香港玩,有一个地方很有特色,墙上都是画,女儿说这也是一个网红打卡点。

旅游,有的人喜欢深度游,有的人喜欢走马观花,最好是用最少的时间走更多的地方,后一种的旅游就是打卡似的旅游。我想了一下,觉得以上说的这种打卡,也就是到此一游的意思,或者叫“点卯”。

我说的这些只是我对“打卡”的最直观的了解,查了一下百度,“打卡”其实还代表一种承诺代表一种态度,和有助于养成好习惯。这个挺好的,我这就不展开了。

 

以身…

昨天又翻到了曾经看过的一个短视频,就是一帮大妈在玻璃桥上跳广场舞,最后跳出事故的。第一次看我就觉得这帮人也真勇敢,可是把桥给跳塌了,人摔伤了,还不是得后果自负吗,怎么就想不到呢。

这一次看这个视频,看到那些受伤的人哎呦哎呦的喊疼,我就想这算不算以身犯险,以身试法呢。在玻璃栈桥上跳舞,不就是以自己的身体去尝试看会不会有危险吗。别说玻璃栈桥了,过去不就有军队从桥上过由于步伐整齐引起共振而令桥垮塌的事吗。

想到那些兴奋的扭动摇摆的身体,“以身”二字就缠住了我,脑子里一下冒出好多这样的词汇,比如:以身饲虎,以身犯险,以身殉职,以身殉国,甚至还有以身作则,哈哈,不知她们属于哪一个。

跳舞,跟身体有关,自然我就想到了“以身”如何如何,而跟“身”字有关的词语还有很多呢: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安身立命,身不由己,感同身受,独善其身,身临其境。还有,大显身手,挺身而出,身处险境,出师未捷身先死,粉身碎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好吧,就这些吧,跳舞把桥跳塌了,自己的伤自己出医疗费吧,那被跳坏的桥谁出修理费呢,损坏公物要陪,小学的时候就被告诉过的。

 

界限(难定)

那天用微信听书听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记者在512汶川地震后到当地的采访,说到最底层的干部,也就是那些村干部的工作很难做,比如分配救灾物资,就很艰难,很容易出纠纷。农村本来就是熟人关系,又亲戚多,比如,发放救灾物质应该尽量先照顾最困难受灾最重的人家,如果这家人正好是村干部的亲戚那就很难办,其他的村民就会说村干部是照顾自己家的亲戚,记者说,所以后来就只好“平均分配”,连一盒酸奶都得分着喝。

这是不是就是一种界限难以分清的状态呢,到底是救助最困难的还是救助你村干部的亲戚,能不能不分亲疏就按受灾程度来分配呢,问题在,明明是在最困难的界限内,但因为是村干部的亲戚,可能就不是那回事了。

有些事,不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不好区分,像上面说的这个,而是在从表面上看,是牵涉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就不好说了,比如前两天下雨,清洁工扫地,地面湿涩,树叶不好扫,在我家前面走道那块,清洁工就开了我院子的门,用我家的撮箕来撮树叶。

对于这种不打招呼就进院子的行为,我直接的感觉是不对,不应该这样,但是因为是我自己家的我院子门又刚好没有锁,我觉得也不好说什么,如果我说私自进别人院子是不妥当的,人家肯定会说就在门口拿个撮箕又没进到里面。

如果这事发生在别人的院子,我就会说一下这样的行为真的不妥,也可以顺便讲一下道理或规矩,但是是我自己这,我若说了,她们就算当面不说什么背后也很能会说你:这么小气。而不是从这件事上提高认知,大概率是说你小题大做的。

 

圈套圈

我是每天都发朋友圈的,也时常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没有控制能力,朋友圈里有的朋友发的图文很有知识性或者很有趣味,我就觉得可以分享一下,所以有的时候,我就会把我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喜欢的图文截图集中的发一下。

那天我做朋友圈图集时说:你不发圈,我可能不知道,我不发圈,他可能不知道,圈与圈相连,连出一个五环,也许就连通了世界…

看了我的朋友圈图集,麦子说:喜欢看你编发这样的朋友圈,不仅是信息量扩展了九倍,而且选中人的思想、兴趣、生活的某一点各在其中,各展其长,很好。

深圳“我们书房”的宝珍从我的截图中发现了“宝藏”,她跟我索要那个公众号,如此,我觉得即使我不转发其他的公号文,别人也能从截图的蛛丝马迹中发现感兴趣的东西。

这个朋友圈的定义很有意思,我每天发图文发消息的是“我的”朋友圈,在这个朋友圈里我能看到我的朋友发出的东西,而那个朋友的朋友圈里又有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跟我不是朋友的话,我就看不到这不是朋友的朋友圈,只有当朋友转发了他朋友的东西,我才能看见,就像我做的朋友圈集图。

这样的朋友圈集图,真的就是圈套着圈了,朋友能从我的集图里看到不是圈内朋友的发送,就像是进入了一个隐形的圈,想到这像是圈套圈,眼前就出现了五环的形状,五环也是圈套圈,五环是奥运会的标志,奥运会是世界性的运动会,这么说来,朋友圈与朋友圈相连接,不就像是连通了世界吗。

说了半天可能就是个废话,互联网本来就是连通世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