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常·偶思·杂记(9)

(2023-04-14 23:20:33)
标签:

日常

随想

随记

生活

分类: 随笔


三同

有一个时期,三同这个词很常见,这个“三同”的简称,是指干部到农村去工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住在村民家里,这家老乡,就是下放干部的“三同户”,很多年之后,也许当年的老乡进城,会带着村里的农产品到干部家去看看坐坐,干部跟别人介绍就会说这是我的三同户。

我内退之后,小苗和小白都跟我说,我们同一个单位不同部门的小杨也爱看小说,你俩应该认识一下,你俩应该有很多共同话题,后来小白就约了个晚饭,我和小杨就认识了,聊天时,不知怎么就说到了生日,原来,我和小杨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杨说原来我们是三同。

三同用到这里,也是名正言顺的,只是一说三同,我还是会想到某一个时期的三同,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那个三同。

 

美丽的垃圾

住回惠州,扫院子是必做之事,懒起来、忙起来也不一定每天扫,但是你不每天扫,就会有很多落叶,看上去就有一些颓废的样子。有一次同学两夫妇到家里来玩,站在院子里刚说了两句话,同学的先生老李同志就拿起扫把扫院子了,我说这怎么还干起活来了,老李同志说军队的老传统嘛,到老百姓家里就帮着干点活。

住下来之后,各种植物种起来,花开就有花落,棚架上的花儿开过就掉了一地,每每看到地上的落花,并不觉不好,倒是想把它们多留一会儿,这院子也常常是傍晚的时候才扫,扫进撮箕里的落花,还让我不由的叹一声:美丽的垃圾。

这“美丽的垃圾”在我这还不是第一次说,记得女儿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剪剪纸,买了一些彩色纸给她,她就随意的折叠着剪,也剪出各式花样,把她剪的如窗花一样的剪纸贴在墙上,地上的碎纸也是五彩缤纷的,扫地的时候就叹了一声真是美丽的垃圾,这一句,曾经还记在了日记里。

说到垃圾,现如今,垃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真的都能分类利用,那么垃圾就都会是美丽的。

 

问来问去

人总是有好奇心,从小孩子开始,自己很小的时候问不问什么东西,记不太清楚了,有了女儿之后,就知道,孩子会说话之后就开始了各种的问,在家问,出门问,听你说了什么,看到什么都会问,这种问是好奇心,也可算是求知欲吧。

成人之后一样还是要问的,看到不懂的东西没见过的东西,大都会不自觉的问一句,有好奇心有疑问,才会发现和学习到新的东西,人也许一辈子都在学习,那么问是少不了的。

说起来,熟人之间聊天,问这问那也是常见的,但有时候也会因为问而闹出不愉快,比如有的人是属于“问题”特多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那种,他的一个问题可能会在你的回答中又产生出新的问题,一直追问下去就会形成穷追猛打的态势,让人应接不暇甚至很不愉快。

还有一种问是打着关心的旗号的,这样的关心往往会突破边界,让人很不舒服。再就是那种“八卦”的问,管闲事、查户口式的,也会让人不耐。当然这也各在人,把问当聊天,或者你问我就答不觉得有啥不合适的,那就问来问去的聊呗。

最怕的是没有边界感的问,什么都想知道,前段时间,我同学过来玩,她走之后,住那头的老太太问我你同学老公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心里特别奇怪,为什么要问人家老公是干什么的呢,我说你问她老公是做什么工作的干什么呢,这样的反问可能不好,但是我太想知道她发问的原因了。

老太太在我的反问下也没说啥就是重复问她老公是干啥的,我就又反问她为什么要知道这个,最后不了了之,谁也没问出来结果。过后我想你是要查户口吗,你查户口也不应该是我给你提供材料啊,我怎么能随便把别人的“隐私”随便的说出来呢。

小的时候,就听过那句话,说“学问学问,要问才能学到东西,学就要问”。只不过我们日常遇到的这些问来问去都不是学问的那个问,这就很遗憾了。

 

关于捐助

这两天南宫老师又发起了一起募捐,是帮助贺州当地的一户人家。关于捐助,一直以来,我的想法就是,在我伸手可及的地方,在我能力范围以内的,我就参与。个人的能力很小,能有一些人一起,那么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了。

有一些捐助,可能看上去是杯水车薪,有的人也可能会说,你们这样做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或解决不了全部的问题。就比如这一次的捐助,因为这家男人的施暴,致使妻子儿子岳父三人受伤,住院治疗以及手术费,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后续的手术费还要十几二十万元(他们已经发起了轻松筹)。

确实,我们爱心群的捐助解决不了手术费的问题,但是,群友到伤者家中探望并送去捐款,是可以解决这一家的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的,在最紧急的时候,能帮助一下,就很有必要,比如喝上一口水吃上一口饭。比如人家掉到水里了,你伸一伸手,把他拉上来,这总是应该的吧。

捐助,不论大小,无论多少,重要的是“助”,也许是心理上的助力,也许因为这助力,人就挺过来了,人陷在泥淖中了,你给他脚下垫块砖放一块板子,这都是“助”,让他可以爬上来。在可以的情况下,在够得到的地方,我们不妨伸伸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放弃什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