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偶思·杂记(6)
(2023-03-23 23:29:06)
标签:
日常随想随记生活 |
分类: 随笔 |
最后时刻
最后时刻想了什么?因为终点就在随即而来的时刻,谁也不知道其最后的想法。比如跳楼的人,二十几层下坠,落地前他都想了什么?溺水者挣扎无效,筋疲力尽,呛水极其难受,无力之时失去知觉之前那一刻想了什么?自缢者手足无有抓挠,极度难受和恐慌之时会想些什么?
病重之人,就算还未膏肓之时,已有豁达的认知,但弥留那一刻又会有怎样的想法,会不会想把临终的感受告诉身边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说年轻时就想写作想写小说,但是种种客观原因,他无法动笔,在这种遗憾之下,他说如果有一种仪器能读出脑子里的思维就好了,他说他脑子里从来没有停止过思索,如果这些都被仪器读写出来,那该多好。
如果有这种仪器,去读取临终之人脑子里最后的想法,可能我们会对生命知道的更多。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至死都有保护隐私的意愿,这个,也应该尊重。
没想到或想不到会这样
前段时间小胡同学事件让人们十分的关注器官移植的案例。人们被一些超出道德底线的恶劣行为所震惊。因为有这样的违法行为在先且是经法院判决了的,人们才会开始警惕起来。
而在之前,国人的观念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之的,即使是身后也要保全身体的。为了器官移植能救更多人的生命,国家在这方面也是做过很多宣传的,有许多人接受此认知,做了死后捐赠器官或遗体的预嘱。做了这样预嘱的人,是有大爱大善的人。
由于有关层面的放开,由于小胡同学事件的层层迷雾,人们对捐赠之事开始持怀疑态度,当然,所谓捐赠可能是被捐赠。还有未知的被,以及人口失踪的被呢。
前段时间还看到在小学里让少年儿童宣誓捐赠器官的,这不是很无稽吗,捐是自愿,捐器官是自然或意外死亡之后,怎么可以以宣誓的形式来完成。
种种现象所透露出来的东西让人不寒而栗,让做了预嘱的人情何以堪,大爱大善可能被无良利用,这一点,是最初的传播以及接受的人没想到的吧。
台词也很重要
这几天就着午饭看广东卫视的电视剧《秘杀名单》,靳东是主角,不知这部剧什么时候拍的,靳东看上去比较年轻,之前也看过他的戏,总得感觉是还可以,有那么一点美中不足的感觉一直说不清楚,这几天看这出戏,觉得是他的台词有点问题。
过去看一些文章说到某个演员敬业或者专业,台词特别好,上戏之前把台词熟记于心,且理解到位。在其他的一些节目里看影视剧演员朗诵或唱歌都很不错,一开始还觉得挺厉害,再一想,人家不就是学这个的嘛,演员靠演技,台词也是演技的一部分,台词好,能使角色增色不少。
看靳东的戏,在“台词”这一点上就觉得有点,怎么说呢,是“程式化”?就是看他演时装戏比如《我的前半生》的台词道白和这个《秘杀名单》里的差不多,语气以及说话时的表情都差不多,这两个戏可是年代差了几十年,人物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样,不仅是这两部戏,好像他的戏,我看过的,都是这样,这就让人觉得还是他,而不是他扮演的那个他,有点美中不足。
十二分饱的满足
那天写了一段《食为天》说吃不吃的饱以及在生活富足之后从健康角度来说怎么吃的事儿,说虽然知道吃饭七分饱或八分饱对身体好,但有时还就是想吃出饱饱的感觉,好像那样才满足在开心。
之后,好友留言说:饿大的人,对吃饱饭有过向往,现在仍觉得吃饱喝足才能尽兴,不然总是心欠欠的,难受。所以就算不吃十二分饱,也得吃十分饱。啊哈,听其自然也行吧。看了留言,我是会心一笑的。
我女儿吃饭属于比较挑嘴的,我做的饭不对她胃口她也不会勉强去吃,我做的合她胃口了,她会吃“撑”了。吃饭就是这样吧,好吃了,对胃口了,就会多吃一点,有饱胀感才罢休。
我做自己的饭一般都是做多少吃多少,不多不少的,但有时候也会觉得“欠”一点,放下碗就会再找点零食吃一口,或者拿个水果吃,吃完之后的感觉是肚里有东西了,饱饱的了,这才踏实了,那天写这个话题也是因为这个。
好友说的十二分饱,很有意思,平时还真是很少听到这么说的,想想,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满足啊,七分饱,八分饱,属于理智性的,十分饱还是十二分饱,是顺其自然的。适当把控适当调节吧,美食当前,能吃是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