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七年的岁月
(2023-03-06 17:31:49)
标签:
岁月七年记录生活 |
分类: 随笔 |
生于大·跃·进年代的那批人,上小学的时候就赶上了文哥,我就是这批人里的一个,因为今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我突然就想,小学初中这七年,我们这批人是怎么度过的,都学到了什么。
1965年入小学一年级,那年的语文课本的第一课还是“人、口、手”,课文还有“一行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这对大雁飞行的描写,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直到2017年我到居住在加州的朋友家,有一天在海边玩才第一次看到排成人字的大雁朝我飞过来,掠过我的头顶落在不远处的一个学校的草场上。
哦,跑偏了,话说小学一年级我是在广州上的八一小学,放暑假的时候爸爸工作调动到了惠州,我就在惠州上了八一小学的二年级,没多久就是风起云涌的文哥了,记不清是二年级的第二学期还是三年级的第二学期,我们八一小学就和龙丰小学合并为惠州市第七小学了。
一合并,好像就有了“乱糟糟”的感觉,可能是人数增多了的缘故,合并进来的学生都说惠州话,一开始我都听不懂,只觉得这种语言硬邦邦的,心里是不接受的,也许是这个原因吧,我一直没有学会惠州话。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不正经上课了,那时的口号是“停课闹革命”,有中学的学生到小学里来开大会,有的老师就被强迫到菜地里去劳动了,还让我们这些小学生两人一组的到菜地里监督被管制的老师劳动,那时候,真的是懵啊,不知道学校怎么搞成这样。
上学也不怎么上课,都是各种玩,后来又改成了“复课闹革命”,再上课的时候,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了,是工宣队军宣队的人来上课,依然是课堂上没有几个人,一半多的学生都跑出去玩了。
那时候,伟大领袖经常发表最新指示,有时候,最新指示还是晚上或者半夜发表的,不管什么时候发表,大家都得敲锣打鼓的上街游行庆祝,回到家父母就说赶紧给背下来,大半夜的困死了,哪还能背语录啊,不行就第二天背。那时的最新指示,几乎是每个人都得给背出来的,小学生背老三篇更是不在话下,几乎每个人都会背。
小学好像是混过来的,到五年级的时候,来了新政策,说是“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小学六年制改成五年制,我们这届五年级毕业的学生就和六年级毕业的学生一起升入初中。大概又是生源太多,中学里放不下,就在小学办附设初中班,我们这一拨人都是在七小的附设初中班上的初中,用现在的说法是直接小生初,学校都不用换。
学制缩短,小学五年,初、高中各是两年,在这个阶段读书的人,满打满算也就是读九年书,没有高考一说,高中毕业之后作为知识青年都到乡下或农场林场去劳动,那时的说法是,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初中开学之后,真的开始了复课闹革命,每天上课都很正常,只是,有好几个老师都是刚刚高中毕业分配来的,初一有了英语课,第一篇课文是M主席万岁,M主席万万岁。还有伟大光荣正确以及阶级斗争之类的单词,我对英语是完全没有领悟力的,当时就记不住,后来就更是全忘光了。
初中开始写作文,那真是头疼啊,不会写,根本没有东西可写,连编都不会,绞尽脑汁也编不出来。好在也不经常写,两年初中好像也是混过来的,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都学了啥呢,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寒暑假也没有多少作业,有的假期没做作业好像也都不了了之了。
那个年代,课外当然都是玩了,什么这班那班的都没有,也没有补习一说,惠州也不像其他的大城市,那时候连什么叫少年宫我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是哪一年在书上看到了这个名词,还想了好久,不知道少年宫是什么样子的是干啥用的。
小学一年级之前在广州,住楼房,一个大院子里好几栋楼,院子里有一个篮球场,有很多白兰花树,开花很香,还有紫荆树,开花很好看,到了惠州,我觉得是到了乡野地方了,房子都是平房,靠山边建的,经常能看到蛇,家家都在山边开地种菜,孩子们也愿意往山上跑着玩,夏天还可以采野果吃,晚上就绕着平房捉迷藏。
那时的游戏,女孩就是跳房子跳绳跳皮筋玩耍子儿翻绳儿,男孩是滚铁环打弹弓或者打架打群架,还有什么想不起来了,那时物质贫乏,没有什么零食吃,男孩子多的人家吃饭也未必能吃饱,那时候就是没有学习压力,除了在学校上课,其他时间好像都是玩。那时也没有什么书可看,不是毛选就是语录本,初中以下孩子除了背诵那几篇,不大会主动去看,谁家有小人书的话,就会被不停的借来借去。
我从小喜欢看书,看小人书也是只看文字,但那时真的没有什么书看,有时候像我姐这些大孩子能弄到小说看,我就会跟在我姐后边她看完了我赶紧看,那些书都是限时的,后边还不知多少人在等着轮流看呢,只要有书,打电筒熬夜也要看的。
记得邻居家的叔叔阿姨有一些藏书,有一天翻出来堆在外面的地上要卖掉,被我看到了,我就很有兴趣的在那一堆书里翻,竟然翻出了一套《烈火金刚》,我跟阿姨借来看,阿姨说看完赶紧还回来啊,那是到那时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书,比后来看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好看多了。
上高中之后,我的同桌同学不知道怎么能借到那么多的书,高中两年我从她那看了好多小说,这两年跟这个同学同桌,是我觉得最值得的。不过高中不在我说的七年之内,就不说了。
总之,小学初中这七年,真的是蹉跎过来的,那时说的是“知识越多越反·动”,那时还有交白卷的,有造反的,还有很多“高调”的言语,这样的言语也会从小孩子嘴里冒出来,现在想起来会觉得很好笑,可那时,却是很正经的事。
那时讲的要的都是“红”,必须符合“红”的标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Y罗克,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句话是知道的,老师也是年年讲月月讲吧,老师教育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要做好事,要帮助他人,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读过甚至背过《雷锋日记》,儿时的我们知道很多英雄人物,雷锋王杰欧阳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但唯有雷锋是最熟悉的好榜样。
雷锋日记,多少人看过,学过,又教育鼓励了多少人啊,这几年,日记二字几乎成了敏感词,这恐怕是谁都想不到的吧。想想,那七年,我们的少年儿童时代,少儿读物都很少,能看到的书的种类更是少,不过,少年儿童能看看《雷锋日记》也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