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什么怎么写

(2022-10-19 23:22:53)
标签:

阅读

写作

记录

生活

分类: 随笔

说到“写”,比如我自己这样的写,一直断断续续却没有停止的写,我自己就经常会问自己,写来干嘛呢,这样问的核心就是“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根本就是有什么意思呢。而我自己想来想去,这样那样的答案似乎都有,可依然会回落到没啥意义上来。

说起来从小是害怕写作文的,又因为从小就开始看小说,好像隐隐的也对“写作”有兴趣,成年之后也试着写写,但那时好像真的是头脑空空的,根本文不成章,应该说也就很有“自知之明”的只阅读而不动笔了。

可毕竟在某些时候某些事情上,写出来似乎是唯一的宣泄渠道,然后就有了一本一本的日记,在写日记的时候,能够感到组织文字的意趣,持续的写,之后,又有了文字如魔方的感觉,怎么铺排怎么利用怎么让字和词在不同的地方起到不同的作用甚至在相同的地方起到不同的作用,所以,归结到最后,我觉得我的写,还是对文字有兴趣吧。

可是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有用吗,有意义或有意思吗。

这一周的“麦家陪你读书”,读的是埃尔诺的《悠悠岁月》,今年,安妮·埃尔诺以小说《悠悠岁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麦家说:

埃尔诺早期的文学作品就已经有意识地将创作目光从虚构小说转向了自传,关注个人经历与历史进程之间的联系。”

安妮·埃尔诺本人也对《悠悠岁月》颇为满意,这部作品沉淀了作家二十余年来有关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部小说的时间跨度大约涵盖了1941年作者出生直至2006年,记录了她从普通的工人阶级成长为中学里的语文教师、抚育两个儿子并最终离婚以及有关罹患癌症与衰老的人生经历。

“虽然《悠悠岁月》同样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埃尔诺却在其中打破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小说通篇所使用的人称代词就是“我们”和“她”。

这便是埃尔诺借鉴现实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手法之余,创造出的另类文学体裁——“无人称自传
显而易见的是,埃尔诺有意以变换人称的方式,将个体叙述糅合进集体写作里去,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写到一代人的人生经历中去。
如此一来,小说消解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膜,从而唤起了所有读者对于特定年代的共同回忆。

而这部小说影集一般的记录方式,则令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看了麦家对埃尔诺的这部小说的评价,我想,写作,若和文学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小说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者杂文散文报告文学诗歌之类的也算上,除此之外还有随笔,游记,日记,更多的人,如果想记录点什么,总是要动笔的,这些记录文字,可能更接近生活,更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记录了时代。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意识的在我所写的文中看似有点啰嗦的写到一种当时使用的方法,比如说写到通讯息,我会说谁谁谁用短信跟谁谁谁说什么,就是想到将来,很久以后,已经不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谁看了这段之后会说哦那时候是用这样的联系方式啊。

当然,现在我在写的时候,已经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出现了,只是因为有什么事觉得该记一记,有什么想法想记录下来,就自然的“动笔”写一写,这样的记录比前些年的“想写”更自然更随意一些了,连文字的组织好像都不那么刻意了。

那天晚上和一个好友在微信上聊一个事,说了几句之后,好友说你晚上要写日记,不打扰你了,好友的“写日记”一说,我觉得非常准确,对于我的写,我自己也一直是这样定位的。

本文开头我说经常会想这个写是为什么,曾经也聊过几次,怎么说的我现在也记不起来了,今天之所以又来说这个话题,是因为听了麦家这周的“陪你读书”说到的埃尔诺和她的《悠悠岁月》的那些话,我想,写,或者说写作,不一定非得是文学的形式,非得写成小说,写小说也可以是《悠悠岁月》那样的,而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有记录之心,有对“写”的喜好,那么怎么写都是可以的,就像明明那样的写,像阳光老师那样的写,像小荷轩大姐那样的写。

虽然不是每一个人的写都能存留于历史的档案上,但如果没有一个人去写呢?不说的那么远那么大吧,当下,看到的想到的,愿意写下来,被人看见,也许有一些小小的影响,就算不被看见,对自己来说愿意写,就是觉得有意思吧,也许“写”就是生活里那点有意思的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洪霞姐
后一篇:边看边想边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