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不易

(2021-08-29 23:27:11)
标签:

看书

读书

生活

分类: 随笔

   这两天“读”书,又感觉嗓子不清爽了,嗓子一不清爽,读起来就会觉得费点劲,自从开始读书,也就是唸,唸书,就是把书读出声,唸出来。就开始觉得嗓子的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要会用嗓子,我恰恰不会,单从这个角度说就有点不容易。

自从我开始把自己写的公众文给唸出来,接着又开始唸自己觉得可以分享的文章,及至后来的一发不可收的唸小说,这一路下来,还是有不少的体会,之前也说过,今天,还是这个话题,但内容有些不一样。

我最开始读小说的时候,是把要读的章节先看一遍,有不认识的字就先查好了,再读,读完之后还要听一遍,怕有读的不对的,又怕那个小麦克出什么问题,这样明显的就要花很多时间,所以,之后我就不先预读了,拿起来就直接唸。

这样,就难免会遇到生僻字,在读的过程中,脑子也不能很快的反应过来用差不多意思的字来代替,就会说一下,这里有一个生字,还有就是遇到英文单词的时候,我都是不认识的,这也是读的过程中很大的一个遗憾。

还有就是会读错,有朋友跟我说,读的时候,要多看几个字,不能读一个字看一个字,这样才不会读的前言不搭后语,不会一个字一个字的不连贯,但是有意思的是,明明你都看到了这些字,有的时候,还是会用其中的一个字另组了一个词语出来,就是说平时说习惯了的词语会很顺嘴的说出来,而又完全不是书上的话。

读错的时候,又会马上意识到,就会停顿下来,重读一遍,或者我还会说这里读错了,把这一段再读一遍,有听友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读错了也别停,一直读下去,听的人是知道的,而一旦停下来再重读,会打乱节奏,影响继续听下去的心情。

听了朋友这么说,我也尽量的控制自己,在读错一个字的时候,我会划过去,但有时候,读错了,自动就会停下来更正一下,我还会想这里似乎必须读对,否则无法反应作者的意思。

照本宣科的唸书,就谈不上朗诵了,连朗读都有点不挨边,读了十几本书,我觉得我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进步,还是跟唸报纸一样。之前一个好友推荐了一个教朗诵的直播节目,进了这个直播间听了几次,关于朗诵的那种腔调,我觉得读小说不合适,但老师教的换气发声方法还是应该学一学,可是,我发觉我的领悟力比较差,总是不得要领,唸书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

其实,最初想要唸这些文字和小说的时候,没有想太多,觉得把字唸出来、听的人能听出意思来也就行了。女儿小的时候,我每天在她睡前给她讲故事也是这样拿着书唸的,这也不是一个难做的事情。

是真正做起来了才觉出不易,一个就是开头说的,不会用嗓子,读上两三个章节就力有不支了,过后再听时,有不满意的还会重读一遍,如果正巧需要重读的这段里面有生僻字,就查了字典之后再读,这也能减少一点遗憾。

但也有忘记的时候,说起来也有意思,有一篇小说有一章,遇到一个“鲞”字,当时怎么也想不起来怎么读,其实不但是查过的,听《蒋勋讲红楼梦》的时候还听他还专门说过这个字,甚至是红楼梦里哪一段说的啥我都想起来了,就是不记得怎么读了。无奈,我读的时候就这样说明了一下。

那一章书,过后我听又觉得读的不太好,就删掉重读,可重读之前我又忘了查这个字,又碰上这个字的时候,灵光一现,我竟然想起来了,我就读了“鲞(想)”这个音,录制完了我一查,果然是“想”,心里大感庆幸。

还有,读《戴珍珠耳环的淑芬》的时候,里面的小囡这个字我又卡壳了,明明是知道的又忘了,读的时候,咬了一个不准确的音,本来也读过去了这第一节,但因为这篇小说说的是上海的事,虽不是用的方言,但语句之间透着上海话的习惯,读起来很不顺畅,读的就很慢,再听也不理想,这一节就重读了,重读之前查了这个“囡”字,原来小男孩小女孩都可以是“囡”,或者说明是男小囡还是女小囡。

这小说,要唸起来才知道,眼睛看和说出来是不一样的,看的时候,带方言意味的不会有什么不顺,可唸的时候就真不一样了,不是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读起来就不顺畅语速也自然的就慢了,还容易卡壳、读错。

在我自己开始唸书之前,我也听了几部长篇小说,有的小说被朗读者读的像是音乐剧,有的模仿书中人物有变化,每个人物说话以及叙述部分都不一样,那就是听绘声绘色的故事的感觉,而我仅仅是唸出来而已,我觉得我这就是读报纸的水平。

学习诵读或者朗读也得有一定的天赋吧,我一直没有什么进步可能也缺的是这个,即使我曾经还很想学朗诵,后来知道,怎么都调动不了那一份“声情并茂”。很难读的再好一点,还有时间的因素,毕竟这是我生活中很业余的一项“工作”,过的去也就罢了。

有时候,我度的速度会快一些,可能是正好有什么事了,得赶紧完成,有时候读的慢是那篇不是本能的就可以流畅的读下来的,还有眼睛看着书嘴里唸着书上的字的时候,脑子却会开了小差,想到别的事情上去了,真是很奇怪的,所以我之后要再听一遍,总怕读着读着离开书说出了自己想的事情,那玩笑就开大了。

听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有几次在开头的时候,他说他不喜欢坐在房间里讲,就喜欢走在街上随意的说,有时候听他这个节目,前面有和读者问答的部分就是他在地铁上录制的,能听到嘈杂的声音,即使在录他讲述的部分也能听到一些汽车鸣笛或其他的杂音。

所以我就想,我唸书,是我自己本来就喜欢看小说,正好也有喜欢看小说的朋友,那么我自己看的时候,把它给唸出来,就可以分享给其他的朋友,哪怕三两个,这也有点像读书沙龙,几个人坐在一起,读一段自己喜欢的章节给大家听,这样的场合不需要那样的激情昂扬,就是读出来也就行了,或许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有猫经过,有喝茶端杯子的声音,这都挺自然挺生活化的,这恰也是我喜欢的,毕竟我这不是严肃的什么什么广播电台。

如果能当成某某客厅,小小沙龙,那么就可以容忍我的不专业和中间出现的猫咪打岔或者雷声雨声的出现了,我是这样觉得的,我不是在为自己的没有进步找理由,我自己觉得的是已经尽了力的,能力就到这了。

我也一直想哪天用聊天的形式来和朋友们说一说,就像那些在一席里讲演的人,我这就叫“假装在一席”,像今天这篇如果脱稿应该就可以,可是一脱稿又会忘记自己要说什么,而一对着稿子就又不能像聊天那样说话了,你看,就是这样,想的到的,不一定能做得到,所以,我之唸书,或者说读书,也就这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爱深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