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父

(2021-06-18 23:30:49)
标签:

家庭

父母

怀念

生活

分类: 随笔

   我现在住在惠州这的是我父亲离休后搬进来的房子。我父母一直在部队上,多年来也是兜兜转转的搬过几次家,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住进这里就再也没动地方了,而从小在广东长大的我,就觉得这里就是老家,以前上班的时候,逢节假日回家,就是“回老家”的感觉,我曾经跟爸爸说,这也算是故乡了吧。

当时,爸爸笑笑,重复了一句带着问句似的“故乡”,没再说什么。我猜爸爸并不认可我说的,毕竟他出生的地方,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不是这里。到他八十多岁病重住院后,证实了这一点,爸爸心心念念的故乡还是东北的那个村子,他心里的家还是那个有个大木门的院子。

那时,我陪住院的父亲,有时候就会说,你没事,住几天我们就回家,已经有了一时清醒一时糊涂症状的父亲会看着我说,回家?回哪个家?我说惠州啊,你那个小楼,爸爸说我没有印象了,我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给爸爸看,爸爸摇摇头说没印象,我的天,这是他住了三十年的地方,我再问那你说你的家是什么样的,爸爸说的就是东北的那个家,那个老家。

一个家,都说父亲是顶梁柱,但我爸爸有点像不操心的甩手掌柜,家里的大事小事还是妈妈全力承担的,妈妈理家是把好手,计划着用度,让我们一家人生活的还不错,爸爸就是工资全交,一心都在工作上。

我们小时候,总觉得爸爸就是单位上的人,直到他离休不上班了,才开始插手一些家务事,比如上街买个菜啊,或者给家里添个什么大件,他亲自去商场看和定夺。但是更多的还是种菜种花种树,他说他就是一个老农民。

老农民的最大满足就是收获,我们回家的时候能够品尝他的劳动果实并带走一些,就是他最大的快乐,那些年,爸爸种的芭蕉木瓜蔬菜我们都没少吃,有一段时间,还养鸡,我们也没少吃自家产的鸡蛋。最值得一提的是,爸爸每年种的辣椒,都是大丰收,除了平日炒菜,还摘下来做成剁辣椒,装瓶,我和姐姐带走,一吃就是好几个月。

我们家姐弟三人都离开家在外工作,还好深圳和惠州离得不远,我们也经常回家,那些年政治课还是经常要上一上的,老爸每天雷打不动的看新闻,也会跟我们聊聊并敲打敲打,好像我们还会“变修”似的。

从小,我就挺佩服我爸爸的,虽然他在家的时间并不多,但我还是被他指点过作业,我知道他爱看书,会琢磨点什么,还经常的做点笔记。他老年之后,我指的是他七十岁之后,还有很敏锐的思维,关心时事,并有了一些改变,让我一如既往的佩服他。

比如,他虽然还是挺固执的,但也会有退一步的时候,虽然他还有一些老观念,但他也会跟你探讨而不是一味的自以为是了,虽然他还是铁骨铮铮,但他也会说一些温情的话了,他会说妈妈是我们家最“伟大”的人,会说他和妈妈在家很孤独,希望我们常回家看看。

当然,人生总有走到尽头的时候,不管你愿不愿意。爸爸病重住院之后,刚入院就进了ICU,几天之后出来,他很是恍惚了一段时间,待他渐渐的回复知觉和意识之后,我就总陪着他聊天,我不希望他混沌沌的,我希望他能清楚的知道身边有谁。

现在我想,也许并不是完全清醒就好吧,完全清醒就会知道身体的痛苦,就会有难堪的时候,就会有失望的时候,就会有气馁的时候吧。后来的老爸,就不爱说话了,哪怕我再怎么启发再怎么希望他开动脑筋说点什么,他都言简意赅,或,只是拿眼睛看着我。

人,在疾病面前是弱者,尤其老年人,身体已经不是疾病的对手,在医院的时候,我也知道不会有奇迹,我也知道不可回天,可是,让我特别遗憾的是,那天我回深圳,跟爸爸说的时候,爸爸还好好的,他面带笑容,对我点头还挥挥手,意思是让我放心的回去,我看爸爸状态那么好,想着多偷半天懒吧,可爸爸就突然的心衰又进了ICU

我急急的赶回医院,只能隔着窗子看爸爸了,那一整天我都及其难过,到傍晚时,我和女儿一直不愿离开,我们一次次的请求,请医生让我们进去看看我的父亲,医生请示了之后,终于同意了,不过医生说我父亲进来的时候就已经没有知觉了。

我不管,我只要进去,穿好防护服,我和女儿到了爸爸床边,我抓着爸爸冰凉的手,一直的呼唤他,我看到爸爸的眼睛动了动,我看见爸爸的眼眶里有泪光浮动,我想爸爸是知道我来了的,医生来让我们离开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被我的手焐的有了一些温度。

爸爸没有熬过这一次,还是走了。今天,已经是爸爸离开六周年了。这段时间,写文写到了日期数字还有“忘”,我说人老了,会增加一些不能也不敢忘的日期,这就是父母离开的日子,我又想如果忘记能让人解脱也未尝不好,庄子的妻子逝世的时候,他“鼓盆而歌”,我想,如果我把这些个日子忘了,是不是就不会那么悲伤了。

孔夫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这个家是由父母搭建起来的,他们不在了,喜也好,惧也罢,都成了以往。父母皆已仙逝,家好像又回归为房子,只是,走向老年的我在日常生活中,能不时的体会到当年父母言行遗留的作用,这就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吧。

时光如流水,渐渐的就冲淡了过往的那些痕迹,甚至冲淡了大脑中的记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也都终将如烟云散去,今天,便是燃一炷香,敲打下这些还能抓住的记忆,回顾那个曾经的家和我的父亲。


1984年拍的老家~~家·父

家·父

住了三十多年的惠州的房子~~
家·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