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并不尽如人意,想写“经济特区经济的事”,又觉得话题太大了,一说经济就是国家层面的了,而我只不过是想说在经济特区成立之后,自己的跟钱有关的事而已,所以定了现在这个标题。
我刚进中行的时候,工资是33块5,那应该是一个单位里的最基础的工资了,但比在林场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多了很多,几乎翻番(还没达到翻番的数),那时离开家,每月有这些收入觉得也还挺好的。
那时港币对人民币是33块4毛4,就是一百元港币能兑换到33.44元人民币,我们在口岸工作,每天就是面对回内地省亲的港客,他们过海关,经过检查之后就是交税款和兑换一些人民币使用。
兑换价格是浮动的,但是33.44元这个价格保持了很久,有一段时间是29块多,就是说用29块多的人民币就可以换到100元港币,我们上班就做这些工作,有的同事还能把牌价表背下来,在背什么这件事上我是极弱的,不过我觉得有计算器也并不需要去背。
对了,我们入行参加培训的时候,还练习过打算盘,当时我就想加减尚可,若是乘除怎么算的来啊,太难了,好在不用,一上班就用上了计算器,还是进口的,特别好用,不过每个柜台也都有算盘,可以用来打税单,就是加个税单的总数而已。
经济特区刚刚成立不久我就到了沙头角,说是经济特区,但是归到个人的身上还没有太大的变化,每月工资还是那么多。深圳市区的城市建设已经开始进行,但是“商业”这一块还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依然还是物质贫乏的,这样,沙头角就成了“购物天堂”。
那时去香港也不像现在那么方便,要么单位公派,要么参加旅行社,也没有自由行,手续也并不好办,所以到沙头角去购物就是最好的选择。我在沙头角工作,每回回深圳,顺便给朋友们带些东西出来也是必须的,那时,手里经常有好几张清单,有时是接到电话就去购买。
到沙头角买东西也要先换好了港币,一分为二的中英街一边是属于中方的一边是属于英方的,有一些商品英界那边的比较便宜,有的人就会过界去买,有时就会被“管理人员”叫回来。
香港的警察也经常在这条街上巡视,那身制服是真好看,警察也很和蔼,面带微笑,有一次是张海迪到沙头角来,在中英街上,好像警察还和她拍了一张合影,当然,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界线这边,谁也不越界的。
我们中行办事处就在中英街上,大门口就对着中英街,每天上班一抬头就看见街上人来人往,我和我多年不见的小学同学就是在这条街上重逢的,那一年,还看到蒋大为等演员来到沙头角,还看到了王玉珍,就是演洪湖赤卫队的韩英的王玉珍,我跑出去找她要签名,还带她去找她要买的东西。
说着说着跑题了,说那时候,我们工资低,虽然守着“购物天堂”也没有买什么,就是买点日用品小零食啥的。有一年一个已经回了北方的老同学过来玩,带着给亲戚买金首饰的任务,我在沙头角都不知道原来香港的金价比国内的便宜,同学买金器花完了所有的钱,就跟我商量借钱,我把我的全部积蓄500元借给了她,她回到北方之后就把钱给我寄回来了。
那时也没成家,基本就是自己挣钱自己花吧,有盈余就存起来,那年发行国库券,我也不懂,办事处主任说了买国库券的事,又说了利率多少,那是比存款利率高的,我觉得这不挺好吗,就把手里仅有的两百块钱买了国库券,后来主任说到区委开会,区里还表扬了说我买的多。
现在看来,区区200块钱算什么呢,是吧。后来我调回深圳上班,成家的时候,账上只有两千多块钱,还花了一千多买了个全自动洗衣机。生了孩子之后,每月的工资好像也没有明显增加,记得那时每月的奖金只有六块钱,还要做一个表现的评定,那时我送孩子上幼儿园,总是不能提前到办公室,主任就说我迟到,每个月的奖金都会被扣掉一点,唉,六块钱的奖金都不能全拿到。
我们的工资真正提高,好像都是九十年代末的事了,但是后来我又内退了,行里搞改革,在我们几百人内退之后,中行成为股份制银行,工资等级分了十来个吧,反正工资提高了很多很多,我既然已经内退就没有去过问,拿着退养金安之若素的过简单日子。
当然,我们同一批从惠州进了深圳中行的同事,也有中途离开下海的,也有调动工作去了企业的,有干的特别好的,也有落魄的不成样子的。一直在银行干,得以高升又傍着银行水涨船高获益良多的也有,就像有的同事说另一同事:买房子就跟买白菜似的。
改革开放、成立经济特区之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的提出,人们的观念得以改变,有良好的政策扶持,深圳的建设就是大踏步的前进了。在深圳,“钱”尤其显得重,像我这样没有前瞻意识的,就应了那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在的房价,让我这个“老深圳”都不敢问津。
以前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现在不是又有人说,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吗,也很有道理,因为现在是经济社会了,跟过去只有六块钱奖金的时候不一样了。像我这样,没有下过海,没有拼过命,一直就在一个单位里上班的,有一份退休金能过上现在的日子,我觉得也还不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