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热又回潮的时候,常被挂在人们嘴边的是传统,传统什么什么的,传统怎样怎样的,殊不知传统中也有糟粕的,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授古文就说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说传统的就是好的就是对的,就是不能颠覆的,那时代也就只能原地踏步了。
前天说到养老院这件事,当然主要是说人老了之后的养老问题,拿自己的家人来说都会有不同观点不同意见,更不要说全国全世界那么多的人,养老院是一个方向,抱团养老也并无不可,独居养老也是可以的,就看怎么安排和每个人的自我选择。
还是想说说那天看到的那篇文中的观点,就是老人就应该由子女奉养,子女就必须自己亲力亲为的照料老人,说这话的人,站的角度看上去是高大上的,但其实宣扬的还是传统中的“养儿防老”这一套。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千百年流传下来,到了计划生育,只生一个的时候,就不好使不灵光了,就算不是独生子女,就算没有计划生育,社会的变化也早已不是以前的样子,家族似的生活早已不存在了。
好儿女志在四方,这一度是国家的号召,儿女有自己的事业工作和各种的事情,对老人的照顾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种强化的固执的要求,是不合时宜的,也并不见得人性化。前不久那则活埋母亲的新闻不就是不堪其负而为之的吗。
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今天,在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已经也必须摒弃那种不合时宜的老观念,而应该注重社会的功能,政F的功能,老有所养,老无后顾之忧,应该是退休之后,或者说无劳动能力之后,Z府给予的“福利”。
有了这样的“福利”,就不会让“福报”所束缚和要挟,我这里不是反对福报之说,只是我觉得在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只拿福报说事,只拿福报来诱导人勉为其难,是不合适的,也一定有人会说:我不在意福报不福报,爱谁谁,反正我不管,这样,可能结果更不好。
社会服务到位,也免了家里年轻人的负担,在相对轻松的环境里,自然该做的事还会做,这里也没有勉强也没有负担,还可能会更生出些爱心来,毕竟,人心在不同的境况下会有不同的反应。
前两年,在我家附近的丰湖书院西门口的旁边开了一家“僮子书屋”,在外延的很长的一段围墙上都涂画了一些古诗句,一看就知道是学国学的也带了私塾的性质,最初我经过的时候就感得哪里有点不对,后来我觉得可能是门匾上的“僮子书屋”的僮字不对,是教小孩子的,童子就好了嘛,怎么是“僮”呢,第一感觉是“书僮”的“僮”,这个僮和童子的童还是有差别的。
后来我查《新华字典》,僮的解释是:封建时代受役使的未成年人,举例就是“书僮”,还有个解释是古时也同“童”,第三种解释是旧时的“壮族”也写作“僮族”,读音还是壮,就是说这个单人旁一个儿童的童这个字还是一个多音字。
我觉得这个“僮”字挺有意思的,从传统的角度来说既是“受役使的未成年人”又和童子的童相同,你说,该如何用,我觉得既然它有那个“受役使”的意思,还是不要用在“童子书屋”上,毕竟,它会产生歧义。
说到底,所谓传统,就看怎么与当前时代相融合,怎么让它发挥适当的作用,而不是用所谓的传统去绑架去要挟,有一些传统的东西实在已经应该丢弃了,可怕的是有人非要让它死灰复燃还振振有词。
昨天早上吃面包,把面包盒子给俩小猫玩,它们只是在地上推着玩了一会儿就放弃了,今天不知怎么突然又有了兴趣,橘子自己钻进去了,六一就扑它,抓它尾巴,橘子出来了,六一又进去又重复之前的动作,真是好玩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