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关于“读书”,我一直认为那是很正式的很严重的,“读书”是跟学习以及研究连在一起的,而我自己呢,从小就喜欢看书,也只是“看”而已,我觉得我看书是和“读书”不怎么沾边的,但要是从“阅读”这个角度说,那还算是沾上了一点点。
我看书,局限性也比较大,主要是看小说,所以有人说“你很爱看书”啊,我都赶紧来一句,我喜欢看小说,我生怕别人会以为我爱看书,掌握了多少知识似的,若再郑重其事的说“跟你请教”点什么,那不就露怯了嘛。
认字早,看书就早,看小说也早,家里姐姐大我几岁,她借来的小说我都蹭看,越看越爱看了,高中两年,同桌的Lina不知怎么总能借到小说,当然也给我看。那个时候书(小说)是很少的,几乎都入了“毒草”库,被封存,所能见到的书真是太少太少。
到林场当知青之后也看了几本书,那时主要来源是住在隔壁的王叔叔,他掌管图书室,我让他借点书给我看,那时我也不知道有什么书,都是他拿什么我看什么,那个时候看了《清宫秘史》,看了一些人物传记,有一次我问他有没有《封神榜》,过了几天,王叔叔就拿来了,竟然有!《封神榜》我也是看的津津有味。
在没有什么书可看的时候,看了一些外国的民间故事,看了《聊斋志异》、《白蛇传》《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金光大道》《艳阳天》《边疆晓歌》等等。好像是初中的时候,邻居家收拾些书出来要卖掉,我看里面有一套《烈火金刚》,要来看了,看完之后还了,当时觉得真好看,很多年之后,有一次旅游转乘飞机,在机场还看了根据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
参加工作到深圳之后,经常去老街路口的那家新华书店,后来上下班途径的桂园路上开了一家新华书店的书亭,我也经常进去,改革开放之后,出版业兴旺发达,每年的新书也是很多很多,我习惯买书看,所以要看什么书都是去书店买,这样买了看看了又买,也攒下了那么一柜子的书(小说)。
三十多年前知道了《读者文摘》后改名《读者》和《小说月报》,就一直订阅,还订了一份《随笔》,也买一些杂文散文集子看,我的阅读范围也就是这样,《读者》伴我三十多年,我想不是我与《读者》的思想相近,就是它的观念引导了我,所以,一直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日子了。
《小说月报》是我喜欢的一份刊物,因为这个杂志除了小说,别的一概没有,正合我意,在上面看到很多作家每一个时期的最新作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我们能看到的文学作品也更加的贴近生活干预生活,让你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能感知到社会的变革,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看到很多你接触不到的生活现实和故事。
这就是我喜欢看小说的原因,虽然自己只能囿于一个很小的空间,生活工作的范围都很局限,但通过小说我可以了解和知道许许多多的发生在眼下的各种各样的人间故事,就像有的演员说,拍电影可以体会各种人生,我看小说,也是这样的感觉。
改革开放之后,在深圳,书店越来越多,后来又有了书城,有了中心书城,周末去书店也是一种常态,还有就是邮购,那时不叫网购,从《读者》上知道了“贝塔斯曼书友会”,成为会员,买书就是邮购,后来成了白金会员,买书有很大的优惠,买书还有优惠这在过去是想不到的,后来书友会关张了,会员卡里剩余的二百多元钱也如期退回,这也让我觉得这个“贝塔斯曼”很有信用。
外国小说,中国小说,历史小说,古典小说我都看过一些,还是看中国当代小说比较多,金庸的武侠小说看过两部,还看过萧逸的《甘十九妹》。虽然喜欢看小说,也不能所有的书都看过,实在也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不像我的一个同学,十年多前与她相遇,说起看书,她说在高中时就把世界名著都看过了,真是让我佩服的不行,我书柜里还有一些世界名著放在那,但我还一直没有看呢。
当然,即使再爱看书,也不能把所有的书都看了,只看自己喜欢的那个范畴的也不能都看了,我觉得看书,即使不是“读书”,但因为有阅读这个习惯,潜移默化的还是能从中学得一些东西的,不是说书籍是精神食粮吗,只要你经常不断的补充这些营养,那对自身就一定是有好处的,至少可以见怪不怪。
在读书日说读书没用似乎不好,如果说我看书没看出个什么官什么禄来,似乎就真的是白看了,但也不尽然,记得有一次在深圳的“物质生活书吧”听梁文道说看书,我说我这大半辈子都是看小说,好像是没有用的,梁文道说不是,他说你对世界的认识你对生活的态度可能就是从小说中来的,看书包括看小说不会白看。
喜欢看小说,是我从小就有的爱好,一直延续至今,只是这两年的生活变化,也多少影响了我,一是因为搬家一直订的杂志都停了,二是从手机上看东西多了,纸质书(小说)就看的少了。
最近因为网上喧闹的声音,因为一些文字引起的纷争,让我觉得有的人,恐怕还真是多年的书都白读了,也许世界名著过时了?也许过了时的著作并不能对当前的事情起什么作用?唉,小说就是小说,还能怎么样,即使我觉得能怎么样,还有很多人不觉得能怎么样,又如何?就是这样。
不过还是要向创意世界读书日的国际出版商协会致敬,阅读,的确是一件好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