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这一年,从一开始就跟以前不一样了,再发生什么事情,都有了一个特殊的背景,这个特殊的背景渐渐的越来越大,成了全球化的大背景。
我们再看到什么的时候,都会觉得不一样,就是因为那个不同以往的背景。过去,看到戴口罩的,一般都是在医院里的医护工作者,在大街上偶尔见到的,不是为了防寒就是有个别的有感冒症状的人,非典之后,见到戴口罩的稍微多一点,但也并不能算是一种现象,唯今年,所有出门的上街的人,都得戴口罩,以后再提起,只能说是因为新冠这个非常时期。
看到电视里播报,哪里发生了什么,比如公园边上还是街道上的火堆,不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那不算什么,但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你就会想的很多,病毒流行,怎么还有人纵火,街上没人,谁发现的,去灭火的又会是谁。
空空如也的大街小巷,安安静静的公共场所,并不是因为大家都出门旅游了,也不是因为过年这座移民城市的人员都奔赴老家了,不是,人们都还在这座城里,都在家里,只是在家里,并不踏出家门一步而已,不仅仅是城里,村里也一样,全国许多的省市都一样,这就是特殊背景下的情形。
明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天刚好听了一段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是2008年的节目,梁文道说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这一个星期,他没有看书,碰不了,看不下去,这是几十年来不曾有过的情况,接着,他讲了狄德罗的书,说了“普遍的道德关怀”这个话题。
今天还看了作家杨争光的一个小视频,他说这几个月宅在家里看了杨宽的《战国史》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论中国》和《基辛格传》,还看了《苏格拉底传》、《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贫穷的本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休谟的《道德原则研究》,杨争光说他自己是一个闲人,闲人就看一些闲书,看书只看适合自己的。他还说:“阅读是一种交流,交流越多越能见出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而读书。”
杨争光在这段时间看了这么多书,这心是多么的能够沉静下来啊。说到读书,深感惭愧,一直就没有好好的读书,就连原来看小说的这个爱好,这两年也都给放下了。
“世界读书日”像是一个提醒和鞭策。
也不知是不是在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背景的时间段里,多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纠结,在说到读书这个事的时候,我想到那张照片,在方舱医院里的一个正在看书的青年,有人说这是方舱医院里的一股清流,我想,这又何尝不是这个特殊背景下的一道清流呢。
为了预防一些传染病,我们要注射疫苗,在流感季到来之前,也要打预防针,有了免疫力身体自然就有了辨识力,就会自动的抵抗那些侵害我们身体的病毒(菌)。读书也一样,读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给自己增加免疫力。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在特殊背景之下会有各种各样的甚至不乏奇葩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能通过读书提高素养增加辨识力,不被蛊惑不被牵引,那才对得起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也才对得起自己这些年消耗的粮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