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知青聚会,凤姐的嗓子都说哑了,这次聚会,也颇为热闹,大伙说话的声音都有点大,不是要“喊”,实在是环境比较嘈杂,中餐厅,总是那么大,总是有嗡嗡嗡的声音妨碍你的听觉,餐台,也那么大,坐在两对面的人,几乎是不喊就听不见的,因为每一桌都“喊”,因为说话的人都大声,就算是挨着坐的两个人,说话也不得不将音量放大。
那天,同学到我家坐,就我们俩,一直是和风细雨的说话,房子不大嘛,就两个人嘛,周围也没有其他的声音干扰嘛,本来我都忘了我这个同学是经常被其他同学说是够大声够“凶”的,可正好一个电话来了,同学接听电话用的是惠州方言,声音立刻就放大了,分贝是蹭蹭蹭的往上涨,同学收线之后,我说是不是用方言说话声音就会特别大呢。
说完之后,我想了想,好像是的,通常在一些场合听到比较大的说话声音好像都是方言,是不是方言的发声方法不一样才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就好像今天的聚会,知友跟我用普通话交流的时候,声音好像立马就降低了八度,而一旦换成方言,声音又不自觉的就提高了。
大伙都去过西餐厅,也都知道西餐厅是比较安静的,即使餐厅里放着轻音乐,但一点都不妨碍听觉,人们也都是小声说话,差不多就是窃窃私语,“怕吵”的人大多会选择西餐厅会友聊天。
中餐厅给人的感觉就是热闹,搁在过去,就算食客不大声说话,那跑堂的也吆喝啊,那声儿,从大堂要能传到后厨去的,你说能不“吵”吗能不热闹吗,食客能不大声说话吗。还有喝酒的呢,就算不猜拳行令,干杯的祝酒词也是轮番的来啊,酒过三巡,你不提高声音都不好使。
为了聚会而攒的饭局,相聚在一起的人,说实话吃饭是次要的,叙旧聊天才是主要目的,你说那么大的一张台子,你和我说,我和他说,他又和他说,说着说着,你要往那边插个话,他又往这边插个话,看似乱吧,其实还是井然有序的,还能各得其所,只是在穿插之间音量就越来越大。
本来,国人都是比较内敛的,有些话也不是随便就说的,但也不乏热情奔放的时候,比如聚会,比如饭局,比如久别重逢,比如兴之所至,所以,大声有大声的道理,“喊”有“喊”的情趣,不“喊”哪来的热闹氛围,你说是不是。
本文所说的“喊”也就是个形容而已,其实只是声音大一些而已……
知青聚会,有些人是几十年没见面的,有的是十年前见过一面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