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我比较迟钝,还是比较懒散,在每次出行前,我都不太会刻意的去做“功课”。关于做功课,很多年前就从三毛的游记里看到过,她说她要去哪里都会先了解,包括看地图,查资料,知道路线怎么安排怎么走,知道那里有什么名胜古迹要看,也知道有什么地方特色,包括美食,到了就可以参观可以品尝。
虽然对这个做功课有了认识,也觉得还不错,但我自己还是多半不会这样去做。多年前,带着女儿和一个朋友(同事)以及她的家人去上海玩,我觉得朋友是上海人,必有安排我肯定很省心,事情也基本是这样,但在中间出了一点小岔子,我那还在读高中的女儿就说我“你没有做功课的吗,来之前不是要先了解清楚的吗”,我说没有,女儿还很不屑的“切”了一声。
又过了几年,女儿读大学之后的一次,我们一起去厦门玩,我这回可是领略了做功课的结果,女儿不但在网上订了机票车票住宿之类能预先定的,还查找了各种美食的地点街区以及门牌号码,不但在厦门吃住行一路顺利,到了鼓浪屿,更是把她的攻略上的美食都如期找到,看到那家有个住店猫的奶茶店会惊呼一声啊找到了,然后即使排队也要喝上那一杯奶茶,那份满足感我都不会形容。
然后又找到了那家台湾人开的吃“蛤仔烙”的店,又买了牛肉干猪肉脯,说这都是最好的,还说这家卖猪肉脯的给你品尝可不是拿剪刀给你剪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是一整块拿给你品尝的,我一看,果不其然,拍着的长长的队伍里好多人都手拿一大块牛肉干或猪肉脯在吃着。
要不是事先查过攻略,做了功课,到了这可能也会奇怪,怎么一人拿这么一大块的牛肉干在那吃呢。也不一定会知道有哪一家的美食是最应该品尝的,这些都是做功课的功劳,到了某地,看了风景品了风俗尝了美味还省了很多时间。我女儿每次出行都会做功课,还会征询我的意见,要不要这个要不要那个,对于一个有选择障碍和眼见为实的人来说,我只能是“到时再说”,而女儿恰恰就最反感我这“到时再说”。
在现如今时间不够用又网络发达的年代,你不提前做功课还真是不行,比如你不提前预定酒店可能到了目的地你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至少你住不进去你喜欢的那一家。又或许你会一头雾水的不知吃什么好,不知到哪里去找吃的。
但是,我还是不喜欢事先做功课,也许我更喜欢不期而遇?也许我更喜欢有意外的邂逅和遇见?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总是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也觉得一切都是未知的出行才会有些意思。当然,去一个地方,总是有个目的的,比如我要看某市的一个名胜,我去了,因为我并没有查看更多的东西,我或许就会因为看到了另外的古迹或美景而感到惊喜和觉得有了意外的收获。
不愿意出行前做功课,这也跟记忆力有关,有的东西可能事先是知道的,也想看和了解,但也许身临其境的时候,忘记了,回到家才又后悔不迭。但是出行后的功课我是大多会去做的,因为看过之后,会有特别想了解来龙去脉的,这时再去查资料反而会“恍然大悟”和“茅塞顿开”,这就让我觉得看过了再做功课也挺好的。
就像昨天去斯坦福大学,只知道它是一所名校,至于它的面积多大具体是个什么样的大学我也没查,所以会很幼稚的问大学大不大,让朋友说他也不敢说大不大,等进了校园,亲身感受了校园的环境,再回来查资料才多少对8180英亩有个大致的概念。上网搜索,百度上的资料就和我刚刚看到的大学对上号了,所以我觉得也许事后做功课比较适合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