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张印记了中国元素的名片
(2009-09-07 23:17:41)
标签:
中国名片琉璃杨慧珊杂谈 |
分类: 随笔 |
凤凰卫视推出了一档叫做《中国名片》的节目,精选各地精心策划,制作精良的宣传片,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逐一展示中国各地不同的人文、地理、历史、经济方面独特之处、灿烂之处。
这些名片有:《一盘定乾坤》的罗盘、《游龙戏凤·成都糖画》、《乐山大佛》、有《阳朔书卷》、《轩辕故里·郑州》、《古琴余韵》,还有关于酒、茶道、国画,宗教雕塑、补碗手艺、红山文化、吴桥杂技、中国秧歌、蒙古服饰、传统漆雕、造纸术、寿山绝雕等等。
最让我喜欢的是,被我无意间碰到了关于“琉璃”的这一张名片。想起,最早的时候也总是认为,故宫那屋顶上的瓦才是琉璃。在《流光溢彩—琉璃》这一期节目里,简单的几句解说词就把琉璃给我们介绍清楚了。
“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年间,有一位中山靖王,名叫刘胜,他有一件非常珍爱的耳杯,以至于死后都要耳杯随葬,而这件耳杯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使用脱蜡铸造琉璃法制造的琉璃工艺品。
北京,昔日的皇城,故宫大殿屋顶上在阳光下熠熠闪动的皇家建筑砖瓦,便是琉璃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所有含义。但事实上琉璃瓦并不完全是琉璃,琉璃是古代对玻璃的称呼,很多时候指的是采用脱蜡铸造法制作成的玻璃作品,中国的古琉璃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琉璃珠和两汉时期的各种琉璃饰物,在中国宋朝以前的文献记载中,琉璃是一个非常珍稀的器物,它不仅被认为是与金银、玉翠、陶瓷、青铜齐名的中国五大名器之一,而且因为其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的特征,而成为佛家七宝之一。
据《明制》中记载,琉璃更是四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的等级象征。但在清朝之后,由于清朝官办作坊的衰落,琉璃艺术也随之一蹶不振,脱蜡铸造法也随之失传。中国琉璃在时代的颠沛里,悄然消失。直到1987年之后,以琉璃工房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开始复兴脱蜡铸造法,中国琉璃才重续前缘,再度焕发光彩。
这是琉璃艺术家杨慧珊的作品,看着这些作品,你会觉得这些琉璃是有生命的,它可以吸纳华彩又纯净透明,可以美艳惊世却又瞬间湮灭,可以化身万象却又亘古安静。这些流光溢彩、变幻瑰丽的琉璃作品,是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体现,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玻璃只是一种材质,而琉璃却是一种情感,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做人要“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对待生命也像对待华丽而易碎的琉璃一样,珍惜才越显珍贵。”
的确,杨慧珊的作品给予我们的就是那样一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