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马未都
(2009-06-18 11:34:07)
标签:
马未都风格品读欣赏杂谈 |
分类: 随笔 |
认识马未都是从中央电视台上。那段时间常看央视的《百家讲坛》,看到预告说要讲古玩要讲收藏,就很有兴趣的等着看,节目看下来,却“喜欢”上了讲课的先生马未都。
喜欢马未都讲课的风格,听着有趣还能知道很多古玩行里的道道,马先生讲的当然主要的还是知识性的东西,只是自己的记忆力不太好,这个部分记住的不多。听课也没太大的功利思想,这辈子再怎么发奋也是玩不起收藏了,那么听马先生的课,就听些个乐子了。
后来马未都在电视上亮相多了,对他的了解也就多了,以自己所能看到的去理解,觉得马未都是一个并不高调的人,为人也诚恳。后来又看他的博客,他说应朋友的要求每天写一篇,一年下来真的做到了,这之后就不一定能每日一篇了,但还是会继续写。当然我还在继续看,在马先生的博客里也能看到有趣的东西也有怀旧的文章,还有与时事有关的评论,这些评论说的是他自己的观点,但都是很中肯的也是“大义”的,比如他说的关于“保送生”的,关于邓玉娇“防卫过当”的,这一点,让我很佩服。
前些日子买了马未都的三本书,已经看了《枕上篇》,现正在看《厕上篇》,《厕上篇》只看了几篇就已经笑倒了,马未都的风趣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了,比如他说以前在影视剧里正面形象的都是浓眉大眼的,小眼睛就不受人待见,还差点影响了婚姻大事,直到“林永健在电视上火了以后,小眼睛男人才算翻身道情”,还说:“过去流行的大眼睛男人的审美显得老土,不时尚了,这是我在人过中年之后敢大胆地说一句我自己早年私下说过多次的名言:眼睛多小,看东西也一般大!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先生的话里有很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才能知道的引用,但引用的很有意思,让人会心一笑。
在《江湖咸淡》这一篇里还有一段,马先生说他曾到一餐馆吃饭,上来一条鱼,夹了一筷子后对服务员说“小姐,这鱼咸了”,谁知小姐斩钉截铁的说:不咸!马先生又追了一句:真的咸了!服务员连犹豫一下都没有就说:真的不咸!文中写道:“我被逼只好说了以下的话:‘我在江湖上都混了五十多年了,不能连咸淡都吃不出来了吧!’”。看了,忍不住的想笑,马先生真是给逼急了,要不也不会说自己是在江湖上混的人啊。
说到中国的文字,马未都说过去的汉字都是竖着书写的,西方横着写的方法还被国人取笑说是如螃蟹横行,“谁知仅仅一个世纪,国人几乎不再竖写文字,也让中国字横行天下”,马先生这里的“横行”可是颇有意思的。马先生还说因为曾经在出版社工作,受那些尽职尽责的老校对的影响,“慢慢养成一个习惯,看不得错字,谁给我发短信中有错字。我一定改正后重新发回。赶上80后,还诧异问我此举何为。我回答:保持文字的纯正性,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职责,与尔共勉”。
马先生在古董收藏方面也是如此态度,就是要保护国家的文物保护这些印记了中华民族光辉历史文化的东西,他并不把这些看做是私人的财产,所以他建博物馆。
马先生对收藏的态度对赞誉的态度,都是让人钦佩的,所以我想,要支持什么人,就支持这样的人。跟朋友聊天聊到古董或收藏就会想起马先生在《百家讲坛》里说过的话,引用的时候就说马未都说什么什么,能够这样直呼其名是因为他实在,平和,没有给人高傲的感觉,可这样的人才又最配被人称作先生的。
听过马未都的讲座,他的声音和有趣的语言都留在脑海里了,再看他的文章的时候,自然的耳边就有他的声音,倒像是在阅读有声读物了。哪句话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说出来都能感觉到,这也是一个蛮有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