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吗?
想到大家在阔别之后再次相聚,这时会发生的各种感人的、好笑的、热烈的场面,这几乎可以说是再一次的相认了。时光隔开了今天的我们和二十年前的我们,但时光也连接了今天的我们和二十年前的我们。想着这二十年当中我们所经历的种种,其间的意气风发、其间的辛苦备尝、其间的平静美好,人生难以逃脱的各种课题,人生必然会赐予我们的各种幸福,无不以它应有的方式让我们体验过了。我祝贺大家的幸福,如同也要祝贺大家所经验的痛苦,因为幸福正是痛苦之后的结果,而痛苦,它的存在,正是为了说明得到幸福,是那样的不易。http://group.store.qq.com/qun/V11d2Ngz3mxUHT/V2tII15BKc6TFKoTagq/800?t=1&w5=961&h5=640&rf=groupPhoto
(裴亚莉同学因为新作了妈妈,没能参加聚会,由博主代她宣读致辞。)
想想1989这一个在我们每个人的历史上、在中国历史上都无比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当中我们相遇,像是命运为我们的人生的句子所加上的下划线。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不同于别人的要求:在学校礼堂里接受中国当代史的教育,这标志着我们在18岁这样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想想离开母校之后自己继续求学的道路。与大家一样,我们在书本、在学校、在社会当中,继续完善着自我。这个自我与大学时代的自我是相同的,但又是不同的,有的时候,他们互相支持、互相印证,但有的时候,他们却互相反驳,互相嘲弄。在我们为成熟而自豪的时候,我们自嘲我们年轻时代的单纯;在我们为复杂而苦恼的时候,我们怀念年轻时代的赤诚。然而不论怎样,拥有人生,就拥有了值得赞叹的对象:还有什么比我们自身的精神经验和情感体验更不可替代、更宝贵的吗?
22年前,我比大多数同学早一些离开了母校,前8年在北师大中文系度过,是获得学位的8年;后14年基本上在西安度过。在14年当中,我曾回母校任教过,曾到北京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习过,到上海工作过,到美国访问过,但因为把家安在了西安,所以大多数时间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度过。在这14年当中,教了很多学生,结识了一些老师和朋友,履行了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有意思的是,这14年,也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前8年学的是书本,后14年,学的是:如何孝敬父母婆婆而不能觉其累,如何持续不断给丈夫洗衣做饭而不可觉其烦,如何夜以继日陪伴和教育儿子而只愿知其快乐,如何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只会道其充实。今天,送走了大儿子,怀抱着小小孩,想想将来,你们千万不要同情我,也不要嫉妒我。要知道你们同情或嫉妒的,说到底是一个爱生活的人,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人,一个不愿意青春离开得太快的人——她所积极选择的生活内容。
不能和大家一起举杯换盏,我感到遗憾!不能和青春时代的好友再次抵足而眠、彻夜长谈,了解大家的可同情、可嫉妒的生活内容,我感到深深的遗憾!不能与大家一起感谢母校和老师的培养,我感到深深、深深的遗憾!不过,想到五年后、十年后我们依然年轻,白头发依然不能完全替代黑头发,我又感到高兴。希望我的遥远的致辞能让我们更加期待下一次的相聚!我愿把此时此刻洋溢在我周围的浓郁的桂花香送给大家,希望这香味像我们的青春那样让我们怀念到永远;我也把秋天里秦岭逶迤婀娜的身姿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的生活、事业、家庭都无比峥嵘!
感谢为聚会的筹备付出辛劳的所有同学!祝大家快乐!
(裴亚莉,1999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8902班第一任团支部书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