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2:为人处世之于生存
(2013-04-20 20:30:45)
标签:
论语经典学习心得文化 |
分类: 论语学习心得 |
生存是人最现实的问题。曾经听到有人说,生活,无非是生下来活着罢了。从现代社会之种种现象看,生下来不易,活着更不易。由什么样的父母生,如何生,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全在命。既然生由不得自己,那么当然想由着自己的想法活一遭了。人生几乎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可能都来自于怎么活了。怎么活就是生存的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吃饱穿暖已经不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存。我想,这种高质量,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物质富裕,生活安顺方面,还应该有精神的寄托和事业的支撑。在这些方面,能获得多少,达到什么层次,取决于为人处世方面的修养和能力。
先说为人。为人即指做人,体现在与人交往的态度和待人的方法方面。人在娘胎里就注定了毕生要与他人打交道,所以说,人我关系的处理是作为人最重要的事情。在与人交往方面,我们常常过于关注“我”——我的想法,我的立场,我的利益,我的处境等等,以至于常常使“我”对立于人。也难怪,《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最初是指一种兵器,发展为会意字,“从手从戈”,意为“以手持戈”,指手持战戈的人。后引申为第一人称复数名词,指王室、贵族,再后来才引申为第一人称单数名词的“我”。从这个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我”本身就缺乏安全感,或者说具有侵略性,具有自私性。从人们生存的环境来看,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我”在群体中生存,除了要与人相互依存以外,必然存在排他与竞争。所以,我们在为人方面,强调自我,可能就会忽视他人;成就自我,可能就会有损他人。如何能做到与人和谐相处,互惠共赢?孔子的话,对我们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如果以“我”为圆心来构建人际交往圈的话,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接下来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这些都是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再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同事,他们是经常与我们共事的人。再就是我们的师长,也就是老师或者上司,他们教育、培养我们,对我们的人生道路起重要的引领作用。如何对待这些人?《学而》告诉我们:“入则孝,出则悌”,“主忠信”,也就是说,对父母要孝,对兄弟姐妹要悌,对上要忠,对朋友要信。而且,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的标准:“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是有益的。想想,父母抚养我们,何其辛劳!兄弟姐妹关爱我们,何其殷切!师长教诲提挈我们,何其用心!如果我们不能爱他们,还能爱何人?只有能发自真心地爱他们,才可能爱你的朋友同事、合作伙伴,也才可能做到孔子所说的“爱人”“爱众”。从识人用人的角度来说,看一个人,我们要先看他对父母的态度,看他对家人的态度,对师长朋友的态度。家里一团糟的人,指望他去建功立业,那是不可能的。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齐家”放在“治国”和“平天下”前面,是有道理的。
再谈处世。处世有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的意思,也有参与政治或社交活动的意思。这里说的是后一个意思。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人,空谈一大堆,临事无主意;还有这样的人,说话“巧言令色”,做事自私刻薄”;还有的人,看起来愚钝木讷,临大事果敢决断。处世的态度与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与历练水平。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世呢?
《学而》中有几段这样的话: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门学人主张处世首先要符合“礼”,要以“礼”的要求去规范人的处世行为。其次要符合“义”,也就是要公正合宜。只有以礼和义的标准来判断,决策,才是君子的作为。人人都能守礼行义,社会才会有秩序,才会和谐。
今天,我们不妨把礼看作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把义看作道德和正义的标准、尺度。守法遵规、恪守道德不仅是我们应有的公民意识,而且是我们处理事情应该遵从的基本规则。遵纪守法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而能以道义标准来要求自己,能够做到忠义仁勇信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才能比一般人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跟《论语》学为人处世,真这样去做的话,会不会吃亏?会不会显得很傻?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黑厚学”的社交技巧必将为人们所不齿,真正能够帮我们立德、立功、立言的,还将是这些闪耀着哲学光辉的传统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