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1:学习之于人生
(2013-04-14 17:21:17)
标签:
论语心得经典文化 |
分类: 论语学习心得 |
《论语》是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并且日益为国际社会所重视。今天,“和谐”“幸福”“发展”等词语因为主流社会的大力倡导,已成为广受各种媒体不断爆炒的热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容置疑,价值迷茫、精神危机已成为难以医治的社会通病。转头回望,我们,还是要从老祖宗的思想宝库中,寻找支撑我们站稳脚跟的支点。
2013年,报社选定的必读书之一是《论语》。老老实实地,诵原文,读译文,听音频,看讲座,我想从《论语》开始,养成学习经典的习惯,认真修为,不断完善自己。
《论语》学习心得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它开宗明义,使我对“学习”这个定义和这项行为,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什么是学习?据有的学者解释,“学”最初的意思是模仿,而“习”,《说文解字》给的释义是“数飞也”,可见,在古代,“学”和“习”是两个词语,各有其特定的内涵。但是,二者也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练习,再进一步说,就是实践。所以,学习离不开实践。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实践以促进理解,加深认识;指导或者引导别人学习,也要注重通过实践去进行。今天,《现代汉语词典》给“学习”下的定义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可是,人们往往非常重视“阅读”和“听讲”,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研究”与“实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放在《论语》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至今看来,仍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没有学习的机会,有多少人只能或者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有多少人空有一肚子学问却没有付诸实践的机会,有多少人从事的是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多少人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不去进一步探索从而提高自己……所以,能够学习,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推广所学,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那该是人生中多大的幸事啊,难怪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
曾子经常反省自己的内容之一有“传不习乎”,他不愧是孔子的高足,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前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注解,我们可否这样理解: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要进一步通过演练、实践去认证、消化,要在工作生活中去应用、提升;我们如果有幸为人师,我们传授给别人的知识、道理,也必须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甚至于实践确认为是真知的,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如果为生为师都有这样的治学态度,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以讹传讹、谬种流传的事情发生。尤其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谨严的态度显得尤其可贵。
学习重要,学什么更重要。从《学而篇》里,我们可以看出,孔门学人提倡先学为人处世:孝悌、忠信、敬事、爱人、节用等等,能做到这些,就可以被看作“有学”“好学”之人。如果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再去“学文”,也就是说,再去学习书本知识或者说文献知识。当然,为人处世光有“仁心”,光有一个正确、良好的态度是不够的,还要去学习“礼”,用“礼”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与别人和谐相处的目的。所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还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知和易,知礼易,“以礼节之”不易呀。
说到学习,我们还会想到一个问题:怎么学?第15章中,自贡和孔子的对话告诉我们,孔子主张,学习要不断切磋,琢磨,也就是要通过讨论、研究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告诸往而知来者”。从孔子对自贡的赞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孔子作为一代名师,鼓励学生与自己探讨,不仅显示了他阔达的人格魅力,而且体现了他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什么,从什么中得到满足与快乐?人的前半生在爬坡,需要不断地努力、付出,获得生存的各种条件;人的后半生,开始走下坡路,我们努力搏来的东西,开始慢慢地、一点点地离开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态度或者说心态,人生真的是太苦了。好在有孔子告诉我们,应当将人生看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行为、实践,完善自己,有益他人,在不断地印证体悟、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可以让我们获得成长个人与造福他人的快乐与满足。
学习之于人生,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精彩,可以让我们的生命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拓展,让我们获得人生特有的幸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