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文化自觉》一书读后感

标签:
教育科研文化自觉张大庆湘西教科育儿 |
分类: 有感而发(一) |
10月25日至26日,湖南省教育科研成果观摩暨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湘西召开。会议期间,湘西自治州教育科研的丰硕成果让我大开眼界。同时,有幸获得州教科院张大庆院长的著作《教育科研的文化自觉》一书。书一到手,我就感到心中一震,正如滕星先生所言:“自觉地提出教育科研文化并加以研究的,目前张大庆先生属于先行者之列。”至少,我没有看到过其他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研究教育科研并已有系统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著作。浏览过后,我便明白了湖南省的教育科研成果观摩暨经验交流现场会为什么要选在湘西召开——因为湘西教育科研不仅真抓实干,抓得有声有色,干得生龙活虎,而且,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斐然出众,已经走在全省前列,并在全国教育科研领域独树一帜。
回到家,我细细品读这本书,一读激动不已,二读感慨良多,三读“压力山大”——我本是要写一篇书评的,但踌躇几日,终觉得自己理论水平、学识修养、阅历见闻有限,如勉力而为,终对不起这样一本书,对不起张院长这个人,对不起湘西教育科研人这样一支队伍,对不起湘西这块神奇、美丽、厚重的土地。于是,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吧。
先说激动。
激动本是一种直接、急迫的情绪,我的回忆却绕来绕去,跑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去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近年来多次到湘西,和湘西教育人多有接触。最初给我强烈印象的,是湘西的山,湘西的路。湘西山多,重峦叠嶂,无边无际。似乎不论你用多长时间,乘坐何种交通工具,永远也走不出山的怀抱。而且,山多为大山,高山峻岭,雄伟巍峨。险峻处,巨石当头,岌岌乎殆哉。山多山高当然路况不佳,险阻难行。记得有一年从龙山到吉首,听说要五个多小时,但是因为下雨,因为要经过史称“天险”的矮寨公路,因为堵车等等原因,我们走了将近10个小时。还有从吉首到张家界,车行在路上,颠簸程度令你似在蹦蹦床上运动,根本无法安坐片刻。这且不说,有的地方,不仅没有路,连桥都看不见。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小学校去,翻过山路,来到一条河跟前,只看见一条小船,还远远地停在对面。我们心想,这该这么过去呀?只见接我们的校长把裤子一脱,扑通就跳进了河里。我心里顿时紧张起来:不会都要这样过去吧?只见这位校长兄弟很快游过了河,把小船拉过河来,然后拉着河面上的一根绳索,渡我们过了河。就这样,我们见识了《边城》里写到过的“拉拉渡”,而且知道,在湘西,有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这种拉拉渡。山如此,路如此,可以想见,湘西有很多地方,有很多学校,是多么偏远和封闭。
说了湘西的山和路,再说湘西的人。湘西人口中的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和苗族居多。湘西人“辣椒当盐,酸菜当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酒酣耳热之时,载歌载舞,火辣异常,热情奔放之情态宛若烈焰燃冰。可贵的是,湘西教育人耿直善良,真诚待人,说话做事铁板钉钉。与湘西教育人共事时间不长,却明白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已可称至交。就是这样亲的一些人,生活在这样的一片大山中,我当然希望他们的教育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以前,我只知道湘西教育人做事认真,现在,《教育科研的文化自觉》一书告诉我,他们不是事务工作者,他们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已经确立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价值”和“秩序”。并且,这本书的作者,正是我所熟识并且敬仰的张大庆先生。我怎么能不激动?
说了激动,再说感慨。
让我感慨的是,经常听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名词,在这本书里,第一次看到有人非常严肃而系统地提出了教育科研文化这个概念。他不是赶时髦,不是附庸风雅,不是故弄玄虚,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在总结、提炼湘西教育科研人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详细地展示了他们的文化追求与文化实践,文化反思与文化展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让我感慨的是,在世人眼里,在教育人心中,教育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文化。也许正因为如此,很多教育人忽视了文化,淡漠了文化。我不是危言耸听。走过很多的学校,接触过很多教研员、教师和校长,我明白,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就是合格的教育人,不是有一定受教育程度的就是文化人,不是每个学校、每个地方的教育都有文化的内涵,而且,一个教育团队不见得就有自己共同的文化追求。等等,也许我只顾着抒发自己的感慨,无意中把文化这个概念褒义化了。文化也是有层次的。不仅仅是那些值得传承,应该光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人文品质的文化才叫文化,也许那些应该否定,急需抛弃,违背规律,不符合人性的文化也可以勉强称之为文化吧。这样说的话,我们就可以恍然大悟。想想看,是不是很多地方把升学率等同于教育质量,是不是很多学校把涂涂画画等同于校园文化,是不是很多教研工作者把抄抄写写——不,现在只需要拷贝和复制就可以——等同于学习研究,是不是有很多教育管理部门把大兴土木等同于优化育人环境?想想看,那些已经把我们的教育戕害得千疮百孔的应试文化、圈养文化、浮夸文化、功利文化、形式主义文化,是不是常常被那些所谓的教育人不断推行甚至于奉为金科玉律?这样的校园有文化吗?这样的教育有文化吗?这样的教育科研有文化吗?这样的教育人有文化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科研的文化自觉”这个命题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我感慨的是,2009年,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院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教育科研机构,这是湘西教育科研文化巨大力量和良好影响的最好证明。他们的“蒲公英行动”、民族文化传承实验、湘西教育e网、教育科研五百工程等等项目,已经成为全国教育人研究的案例。这些,正是湘西教育科研团队“凤凰涅槃”的理想追求,“厚积薄发、明志致远”的价值态度,“自加压力、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精神风貌,“净、敬、进、竞”的思想境界,“创新、发展、合作、科学”的思想意识,以及他们的理论文化、行为文化、创新文化、管理文化、政策文化、学校教育科研文化孕育出的硕果。
最后说“压力山大”。
张大庆院长说:“教研人要做文化人,否则就无法做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教育发展的推动者。”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本人可以说是从事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的文化人,而且还是为教育服务的文化单位的负责人,如果我本人以及我的团队对文化的发展走向,对教育科研的发展走向,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走向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到位,研究不深入,如何能够服务好教育工作?所以,不断加强团队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报社业务力量,不断提升报纸与服务的文化价值,是我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
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院歌。
矮寨大桥的出现,使昔日的矮寨公路成为“历史奇观”存在而不是作为交通要道存在。
始建于1935年的矮寨盘山公路惊险异常,为国道319干线(旧称湘川公路)公路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