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把握机会,掌控命运
从拿破仑·希尔的“成功的17条规律”到李开复提出的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积极主动”都赫然在列。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曾用自己的真实故事,印证了“积极主动”这种个性品质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在科学杂志上看到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后,第一时间去美国买下了专利。这项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专利,只花费了索尼5万美金。可是,它在当年就为索尼盈利250万美金。因为盛田昭夫用它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批“能装在口袋里的收音机”。从此,索尼成为了世界级的大公司。微软公司起初也是一家小公司,从实力上完全无法与IBM竞争,但比尔·盖兹懂得不够实力成为竞争对手就先成为朋友的法则,主动靠近IBM,积极争取IBM的订单,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微软公司借助IBM的力量强大了起来。
就像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样,就像世界上并不缺少千里马而是确少伯乐一样,生活中并不缺少机会,缺少的是发现机会捕捉机会的积极主动性。机会就像天空中急速飞过的鸟儿,就像草地上急速奔跑的兔子,只有眼明手快的猎手,才能够击中自己的猎物。
一个人没有朋友,一定是自己不积极主动。那些总是微笑着看着对方的人,那些总是第一个伸出友谊之手的人,那些总是善意地帮助别人的人,看起来与别人没有多大不同,但是,事实上他有着最宝贵的智慧和最强大的力量,因为他在平时普通的生活中,已经为自己储备了可贵的友情和强大的人脉资源。
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困难重重的人,一定是自己不积极主动。主动是激流,能够冲破阻碍,奔向自己的目标。而被动像一潭死水,只会一边发出自怨自艾的酸臭之气,一边萎缩枯竭。困难是你面前的一座大山,你不去越过它绕过它,它不会自己跑掉。而方法像高山上的雪莲,你不去主动采摘,它不会自己跑到你的手中。
主动看起来是一种个性品格,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品格。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援之以手的人,他已经具有了比别人更强大的人格力量。
主动看起来是一种个性品格,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团队品格。当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发生时,温总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了重灾区,和灾民们一起面对生命危险。他的行动,为政府赢得了最好的形象和最强大的民意。
坚持与坚韧——在沙漠里也能找到清泉
有一个美国人,他相貌丑陋,并且有着蹩脚的南方口音,但是,他一心想有伟大的事业。21岁做生意,失败;
22岁角逐州议员,失败;24岁,再做生意,再失败;26岁,爱侣去世;27岁,他一度精神崩溃;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再次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5岁,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他,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了坎坷和不幸。可是,他最终获得了成功——他52岁当选为美国总统,后来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改写了美国历史,帮助了好多人。这个人,就是林肯。
林肯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个铁匠有一条圆锥形的铁柱,他先把它锤成一把剑,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满意,于是把剑放进炉火里再烧再锤。但是由于损耗,他没有办法再打造一把剑,只好做成一块马蹄铁。他仍然对这块马蹄铁不满意,于是放进炉火里再烧。等拿出来时,他只能打一根铁钩了。他还是不满意,把铁钩重又放进炉火里。当他再拿出来时,他已经没有办法再打造任何东西了。于是,他把它放进水里。热铁在水里发出嘶嘶声,铁匠遗憾地说,我最终只得到了一串泡泡啊。
林肯用他一生的经历和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做事不光要目标明确,不光要积极主动,还要能够坚持下去。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或者改变主意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桑德斯65岁才开始推销他的炸鸡秘方,他被拒绝了1009次之后才获得一声“同意”,这才有了现在遍布全世界的肯德基。迪斯尼为了建立“地球最欢乐之地”,四处融资,被拒绝了302次才成功。现在,每年有上百万游客可以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迪斯尼欢乐”。所以,只有执著,才能把人送到理想的彼岸。有了执著,即便是行进在沙漠中,也一定能找到甘甜的清泉。
所以,不要让孩子害怕失败,要让他明白,失败不过是局部的不完美,失败只是一次的不成功,而失败,也是为成功找到方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尽管我们会遭遇失败,但是如果我们执着,上帝也会被我们感动,不是吗?
不断创新的意愿和能力——让我们有与众不同的精彩
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火,没有电,没有石油,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生活中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汽车、火车和飞机,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办法相信,生活中没有音乐、没有电影电视、没有歌舞话剧,会是什么样子。
而这些,恰恰是人类社会不断创新的成果。我们在享受这些成果的同时,也背负着创新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使命。
而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生存的能力。
试想,一个学校,是不是欢迎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企业,是不是重视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即便是孩子的一个游戏,也是那些头脑灵活、有点子的孩子会成为游戏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创新,不仅让我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自己的生活更轻松、更精彩。
创新,来源于不满足。对已有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方式、效率、结果的不满足。只有不满足,才有可能去寻求创新。美国一个小牧童杰弗斯放羊时睡着了,羊群跑出了铁丝栅栏,他被主人一阵大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杰弗斯发明了一项专利——带刺的铁丝网。所以,当一个孩子为了省力哪怕是偷懒去琢磨一件事情时,我们一定要鼓励、引导、帮助他。
创新,来源于发现。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可能发现创新的萌芽。孩子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想法,你一定不要不屑一顾,不定,那就是一个发明的胚胎呢。两个小孩玩几片透镜,竟使荷兰米德尔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所以,让我们崇拜孩子吧,他们的游戏正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实践,甚至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爱迪生发明灯泡做了上万次的试验。有人问他为什么在失败了9999次后还能坚持下来,他说,我没有失败9999次,我只是发现了有9999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所以,当孩子的探索失败时,请不要讽刺和打击他。
创新,来源于对前人实践的继承和发展。爱迪生等科学家做了发明电话的大量工作,但他们认为电话不能实用,所以放弃了。而贝尔在他们实践的基础上,只是将电话中的一个螺母转动了四分之一周,致使电话有了实际用途,所以,电话的发明权属于贝尔。同样,如果没有前人做的发明飞机的大量工作,莱特兄弟也不能成功。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习前人而不迷信前人。别人走不通的路,未必也不会放你通行。
终身学习——让我们永远与社会同步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淘汰率的大幅提升,决定我们必须终身学习。只有做终身的学习者,才能面对一切的挑战和困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把终身学习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现代社会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很多途径,但是,终身教育不是在学校毕业后才应该受到重视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
首先要注重保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只有兴趣能让孩子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由乐学达到知学、会学。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感觉到学习是很枯燥、很乏味、很困难的事情,他将来就不会有学习的意愿。我们要让孩子成为草原上主动进攻的狮子,而不是沙漠上被鞭打的骆驼。
同时要注重引导孩子探索、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孩子的智能基础是不一样的,不能要求孩子用同一种方法学习,不能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用同一种方法来教育孩子,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势必会打击一部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让他产生“我不行”的心理暗示。
要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习惯,培养孩子阅读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大量阅读、海量阅读。阅读是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而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力必须从小培养。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代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在12岁之前没有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他一生不会有很突出的成就。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终身学习者,换句话说,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终身阅读者。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为他的人生做好奠基。
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都是只能陪伴孩子一程的人,但是,我们可以在这宝贵的一程里,把这些孩子一生都有用的东西给于他们,这样才能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