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午,正在校对,一个同事走过来,看着我的红笔毫不留情地在大样上划过去,一排排精心编辑的文字被无情地枪毙掉。
他退后,尔后很有礼貌地低声说,我觉得你真是一个霸气的编辑。
我的笔停住了。
一个小时前,南京的一个QQ童话群里,群主说,佳佳,这样做版,你会不会很累?
那时候,这个南京某小学的老师刚收到我的报纸。
我平静地回复:
“不,即使在编辑队伍里,严谨且清醒的人仍然太少。我们往往因为熟悉,而忽略手上每日不变的工作。因为懈怠,因为麻痹,我们每天都在错过很多自我磨砺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在不知不觉间溜走,也许到死亡,仍难以意识到这一点。”
“绝大多数时候,人都是在自我成长,这一路上,没人知道你究竟收获了什么,除了你自己。”
(二)
工作两年半,大部分精力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关注现象,思考意义和价值,怀疑或摈弃,越走越深。
在某种程度上自闭,孤僻,不讨人欢喜。
但是,在思维的天地里,你不见得享受过我的快乐。
从最初接手报纸时对头版的无所适从,到如今蔑视波澜不惊;
从见时政就头疼,到如今感觉刺激有趣;
从对孩子反馈云里雾里,到如今拍案确信,如此定是精品。
我在成熟。
(三)
做儿童报,切忌置若罔闻,一错再错,麻痹大意。
做儿童报,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不仅仅是摘编故事,不仅仅是会写煽情或清纯的文字,不仅仅是故作规模地举起相机。
这个世界上,认真的人多了是,COPY高手多了是,会写字的人多了是,会改编的人多了是,会饶嘴的人也多了是,会故弄玄虚的,也多了是。
(四)
胜任一张儿童报的编辑,有下面几条可以做参考:
1、公民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强烈的市场意识。
·懂得捕捉适宜的政治选题,懂得自我包装和造势,懂得如何将“死”版做“活”做大。
·会谋篇布局,善于前期包装,后期延发,懂得如何树立公益影响。
(以我的经验,只要你愿意,任何一个看似平淡的选题都是可以做“热”的)
2、爱心胜于一切。孩子、家长利益无小事。
·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每一次来稿,视具体情况解决其来信问题。
·从容应对烦琐,事无巨细。
(我的很多好点子都是来源于家长的电话,比如曾经有一次营养的专题,就是在和一位妈妈的闲谈中完善框架的)
3、学习儿童思维,善于引导,把握主流,摈弃枯燥说教。
·爱读书,读杂书,巧读书。
·多读教育刊物,特别是家教刊物。(比如《中国少年儿童研究》《独生子女》)
·具备区分童报、童书优劣的本领。
(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童书确实走在了很多少儿出版社的前头)
·建立自己的资源库,保持和市内外部分老师、儿童文学作家的联系,及时参加他们的活动,常洗脑。(各所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是你做策划的最好军师)
·善于收集优美的画面以及缤纷的策划创意。(这是美术编辑教给我的)
4、会运用简单的童话语言,善于勾勒意境,调动孩子阅读。
(如果在做某些策划时,你能将其融入一个优美的故事意境中去,孩子会喜欢上你的文字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偏题,引言一定要少,而且确实对正文有帮助)
……
其次才是编辑技巧和能力问题:
1、采访主动热情,善于抓细节,拍摄注意抓孩子的表情,建立图片资料库;
2、语言简单干净,力求越少的字眼表达越丰富的信息
3、探索富于童趣的表达方式,努力让版面具独特“气质”
4、策划沉淀第一,互动第二,善于调动孩子阅读、参与热情
5、校对毫不含糊,将一切别字和一切不规范用语扼杀在出版前
6、善于布版,主动和美编交流,懂得怎样将文字和版式最好结合,表达整版主旨
7、学习新鲜的组版思维,善于穿针引线,做到一张报纸8个版形散而神不散。
……
(想到就写了,有时间再补充,欢迎交流)
(五)
试问,目前的儿童读物编辑,有几个能够保证不写一个别字?
有几个能够保证语言生动、幽默、干净、时尚、有张力?
有谁能一眼揪出刊物版式、字号、字体,颜色上的不和谐?
有谁能把政治选题做得恰到好处,生动而不媚俗?
有谁能把枯燥的活动宣传细化得形象而生动?
有谁能把单位的盈利项目做进策划而不动生色?
有谁能一再得到教育专家,学校老师、家长大人的频频认可?
有谁?
我不能,你能不能?
如果咱们都不能,那么哪一张综合性少儿报纸的编辑能?
《深圳青少年报》能不能?《上海少年日报》能不能?《岭南少年报》能不能?《中国少年报》能不能?
请先看看它们的报纸,然后你就知道,我们的报纸,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
知己知彼,方可胜。
(六)
两年半前,2004年2月。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张报纸,也认为不过是花哨的粘贴和拼凑,甚至还为如此简单轻松的工作曾沾沾自喜。
但是没多久,就为当初的窃喜感到羞耻。
面对每天几十封家长、孩子或老师热情洋溢的来信,阅读分析着全国走在前列的少儿报刊,越发惭愧,惭愧自己思维的僵硬、整体策划能力的薄弱,以及,观念的落后,报道技巧的落后,后期包装上的落后,和孩子看似相近却又无比遥远的距离。
我会在选题内容上取巧,但是在编辑角度上,写稿角度上,版面设计上,思想含量上,我迫切需要提高。
我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
在做报上,我远远没有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我远远没有找到一种自己最擅长的表达。
即使是被喻为地摊读物的《知音》,也早已奠定了自己的主体基调和报道方式,不管它有多恶俗,多煽情,多恶心,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它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它的编辑队伍的用心。
(七)
做儿童报,60分也是做,做100分也是做,关键是你做给谁看,为谁做?你只是把它当成一份糊口的职业,还是内心寄寓了做事业的热情和憧憬?
目前的中国少儿报刊界,政策发行是最大的来源,难道编辑就可以高高在上睡大觉?难道只有狼来了,才会恐慌?火烧到了脚背,才感到疼痛?
如果在短期内,孩子辨别不出一期报纸的好坏,家长搞不清楚一份期刊的实用性,市场不能让编辑质量和发行数量成正比,那么老师呢?专家呢?对手呢?社会呢?时间呢?规则呢?
最可怕的是,在这样的敷衍中,青春悄悄地溜走,你一次次丧失着锻炼的机会,全力以赴做事的机会,全面提高的机会,享受快感创造成就和愉悦感的机会!
(八)
很多时候感觉到乏力,难受于自己在编报技艺上的停滞不前,在编辑思维上的难以突破。
我走到了瓶颈处,一份真正优秀的少儿报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引领?专家的评价是不是就真代表孩子的口味?发行的数量是不是就真代表质量的高低?
对小学低段的孩子,我们进行的多是规范教育,习惯教育,常识教育,那么,在不变的内容中,形式应该怎样变?脸面应该怎样换?
工作一年时,我曾在博客上发问:
做儿童报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我们引领孩子,谁来引领我们?
在某个领域里,没有绝对的权威,但是有潜在的某个程度上公认的标准和规则。关键是,这个规则如何细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栏目?一个个有趣的策划,并真正吸引孩子来参与,从而带动报纸的发行?
(九)
我们的报纸有效阅读量有多大?
我们的广告有效接收量有多大?
如果去除老师和家长的引导,还有多少孩子在看到报纸的第一时间,就自个儿舍不得放下?
你别管他是着迷于游戏,还是习题,只要他爱不释手,你就有理由欣喜。
请不要责怪我删除掉你的文字,请想想古人,当今的白话文的生命力远不如古文。
一篇千古相传《陋室铭》,几十个字,说清楚了多少场景和道理?
用白话文表明同样的道理,你该用多少字?
请珍惜版面,不要再滥用“呵呵”“嘿嘿”“哈哈”“哦”“啊”,以及省略号,感叹号;
请注意语法规范,不要混用大小写,不要错字,漏字,每个自然段前要空两格;
请珍藏一份最新的拼音表,多翻翻字典,不要再弄错边音、鼻音,多音字和变调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