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学生拼音报》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辅报审读中心评为全国唯一一份“零差错”报纸。出版集团报刊中心年度工作会议上,接过荣誉证书,我就听到许多人说,让拼音报讲讲他们是怎么抓编校质量的。
我说,其实,一张报纸,差错少一点儿,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有一支敬业的编辑队伍就可以了。一张报纸的生存、发展、强大,主要要靠内容质量和经营。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需要向很多的同行学习。
其实,说这话的时候,我也明白,即便就是抓编校质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几年来,我们尝过多少苦辣酸甜!
首先就是报社领导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决心。报社2005年搬到太原后,几乎清一色换成了新编辑。可以说,新招聘来的人员没有一个是编辑专业毕业的,基本的编校常识都很少。不断地填鸭式地培训,手把手地带,把编校质量列为重点考核项目,重奖重罚……从这个角度说,抓编校质量,确实都是些笨办法,没有什么捷径。笨办法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在坚持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有的人对处罚有意见,认为处罚太重了;有的人认为流程太复杂,影响工作效率;有的领导干部怕抓得严格了,编辑队伍不稳定;有的人认为把大量精力放在抓编校质量上,会放松对内容的建设;有的人说有些报纸差错很多,发行量照样很大……有的人甚至于去跟评报员沟通,希望评报员把评报的尺度放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如果不坚定,很容易被这些意见所左右。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在看似平稳的工作进程中暗潮涌动,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最终的结果必将证明我们坚持得正确,坚持得必要。
人员的敬业精神教育很重要。我们不断强化“特别能吃苦,特别讲认真,特别讲奉献”这种理念和精神。新的员工可能一时半会理解不了,接受不了,就从老员工和领导干部入手。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报社几乎所有的领导都参与到编辑工作中来,兼主编的工作,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抓编校质量,带队伍。这些“老同志”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局意识强,责任心强。不管如何辛苦,不管如何委屈,不管如何挨批受罚,每天每天,都要把稿子和清样反复看,并且常常带回宿舍连夜看。社外聘请的审读员李雨清老师、我们报社退休的吴晓宁老师,以及太原聘的其他审读老师,也是责任心非常强的,不肯放过一个错误。我们不敢说,我们是倾全社之力在抓编校质量,最起码,在从运城到太原这个过渡阶段,我们把报社主要力量都放在这个方面了。新的员工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也渐渐确立了编校无小事的意识,三审三校之外,往往要加好几个校次。有的时候,一张报纸甚至达到了10校次以上。这种“人海战术”,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编辑们遇到可疑的问题,除了请教报社领导、审读员,还常常把电话打到北京、上海等地。厉兵先生、李行建先生、杜永道先生的电话,几乎成了我们的“热线”。有一次,我听说,为了弄清一种南方的花长的什么样,插图对不对,编辑把电话打到广西作文大王卢社长那里,卢社长也没有注意过这种花,就请人去查了再回复编辑。为了我们报纸的质量,编辑们确实给不少人添了麻烦。我也只好到处给人家致谢了。看到编辑们的成长,我们觉得到适当放手的时候了,就把领导们陆续从主编岗位上撤出来,让比较优秀的编辑挑重担。领导们撤出来以后,编校质量没有受到很明显的影响,这也是他们长期培养的结果,令人高兴。
严格的制度是基本的保障。在编校质量方面,我们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印前审读,印后评报,差错与劣质稿件要处罚,好文章好标题好版面有奖励,无错报要重奖。在全国评报中获得好的名次,也给有关人员发奖。光制订制度还不行,主要还在于制度的执行是否严格,是否到位。在报纸质量考核上,我们是一把手亲自抓,并且把评报意见汇总请社外人员来做,避免出现人情问题。除了考查印后报纸,我还不定期抽查编校环节上是否有漏洞,如果有,严肃处理。一项工作要抓出效果,领导一定要勇于做“恶人”,不要顾忌别人会不会说你霸道。否则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我们在抓编校质量上付出很多的人力财力,而且,如果报纸开印了发现明显错误,坚决销毁。前两天,我接到编辑中心负责人的电话,说有期报纸印了几万份了,发现标题一个字错了,已经安排重新印刷,他愿意承担全部损失。我回到太原,直接责任人又找我,说这个责任应该他来负,处罚多少,他都愿意承担。监印的同志告诉我,印刷厂说他们也愿意承担一部分责任。看到大家这种态度,我心里很高兴。经济上的损失可以算得出来,这种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与精神,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我们花费了多少心血在里面啊。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是编辑思想上成长、成熟的突出标志,是一家报社最大的效益。而所谓的“零差错”,只不过是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开出的一朵花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