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决定终身——为什么推荐《弟子规》
(2008-10-12 07:06:58)
标签:
弟子规经典诵读德行决定终身读书笔记教育 |
分类: 有感而发(一) |
最初听说这个名字,是几年前去台湾。在台湾的小学里,我了解到,很多小学都把《弟子规》等古代经典作为必读课程。在台湾的十多天里,我被一种感受深深地刺激着。我所接触的人们那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修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做事方式,给我印象很深。我感觉我们大陆在人的修身方面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台湾了。台湾半个多世纪坚持推行国学教育,成效很大。传统价值观、传统文化在孤悬南海的这个小岛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今年前半年,我在太原接触到一位员工教育方面的培训师。聊天中我得知,他新近被一位经营很不景气的报社聘为顾问。他首先建议报社老总把《弟子规》作为员工的培训教材,要人人学习,熟读成诵。我后来查了一下,网上有许多这个报社的员工写的读后感,看来这个事情不是姑妄之言。
后来看曾仕强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胡雪岩的启示》,开讲第一篇就是《德性决定终身》。他讲了胡雪岩小时候的几个故事,说明少年胡雪岩孝顺,助人为乐,胆大心细,勤奋好学,拾金不昧,为他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这是因为胡雪岩的母亲给了他深刻的影响,胡雪岩后来的成功,在于他受到了良好的母教。曾仕强先生认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一个人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之前,他在家庭及亲人的影响下,德性已基本养成。所以人们评价一个人品行不良,会习惯说此人家教不好,而不是说此人在学校里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看了这一集百家讲坛,我就在想,我们做家长的,应该给孩子什么?时间、物质、金钱,都是有数的,我们能不能给予孩子他一生都取用不尽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又是什么?我想了又想,还是德行。德行是一辈子做任何事都离不开的东西。而且,德行的养成,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在我周围,有许多的人认为孩子送进学校,孩子教育得好与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还有许多的人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千方百计给孩子补习功课。其实,一个人一生能不能有成功的事业,能不能有幸福的生活,首先跟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有很直接的关系。古人云,子不教,父子过。父母应该重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进行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应该用较高的尺度来要求自己,因为,自己的言行一定会影响到孩子。所以我想父母可以少一些时间陪孩子游玩,可以少一些时间陪孩子上补习班,可以少花一些钱给孩子买好吃的和各种益智玩具,但是,必须每天或者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德行。
诵读经典从什么开始?我又想到了《弟子规》。《弟子规》到底讲的是什么?为什么儿童要读?为什么成人还要读?为什么学校重视?为什么企业也重视?我找来《弟子规》,细看一遍后,觉得真的是,读得太迟了。我的孩子正好在初二升初三前的暑假,于是,我让他每天背诵抄写一段,我晚上回到家后,我们母子一起再讲解,讨论。我和我的孩子共同补了这一课。
《弟子规》是古代影响力仅次于《三字经》的蒙学读物,是先贤对做人道德和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总结,是待人处事的道理和具体方法。短短的千余字,包含了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这七方面的的内容,对我们进行家庭教育和自我修定养正有积极的作用。
一个人从业,顺利与否,成果大小,关键也在于他的德行。我们以前反复讨论过,先做事还是先做人。事实上是,事情做得好的人,一定是品德良好,行为得当。联系《弟子规》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想得到,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他怎么可以爱他的集体,爱他的同事?一个不能够谨言慎行的人,怎么能够在职场中顺利前行?一个丢三落四拖沓糊涂的人,怎么能够做好细节,严把流程?一个没有文明礼貌不讲究礼节礼仪的人,怎么能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一个贪婪腐化或者信誉不好的人,怎么能够让大家付诸信任托付重任?一个不能够认真学习不断进步的人,怎么能够适应不断升级的社会竞争?所以,《弟子规》在员工职业精神教育和行为规范培养方面,也不失为一部好的教材。
正如人们所说,经典是人类德行智慧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结晶,是人安身立命的终极之地与为人处世的价值依据。《弟子规》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好好地把《弟子规》读下去,和孩子一起读,全家一起读,全社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