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是作者的来稿,是编辑工作的对象,是报纸的原材料。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是编辑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编辑对稿件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编辑对待工作的态度,体现出编辑的职业素养。
编辑应该尽自己最大可能开拓稿源,让稿件尽可能地丰富多样一些,这样自己才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才不致遭受无米之窘。有时听编辑诉说没有稿件之苦,常觉得不解。没有稿件是编辑之过啊,怎么自己还会心生抱怨呢?开拓稿源有很多可以操作的方法,比如说提前在报纸上刊登启事,专门给作者寄送稿约,电话或电邮求援等等。这中间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刊登启事或印发稿约要打好时间差,要有足够的提前量,要让作者明白你的具体要求,如内容、体裁、篇幅、截稿时间等等。必要的话,编辑还可以操刀上阵,做一两篇“下水文”演示给作者。如果如上篇文章所说,你搞好了作者队伍建设,有庞大的作者群为你服务,你再做好约稿工作,我想是不会出现稿荒的。
年轻编辑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作者队伍,不知道向谁约稿,不知道该怎么约稿。依靠自然来稿的编辑,是做不好工作的。当然,作者会不会配合你,给你支持,很快给你提供稿件,主要取决于三点,第一,他适合不适合写此类的稿件;第二,你平时和约稿的态度如何;第三,你约稿的要求表述是否明白。编辑在向大多数作者约稿的同时,还要确立重点作者,向他“下达任务”——你们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话。
有了稿件,如何处理?我想,编辑对待稿件的态度,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慎”——慎重对待每一篇来稿。这包括:
——选择稿件要慎重。编辑选择稿件我认为有三个标准:办报宗旨,栏目宗旨,稿件质量。必须选择符合办报宗旨和栏目要求的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些稿件风格和内容比较适合,但是稿件有些粗糙,经作者同意,或作者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可以进行加工。如果稿件质量很高,但是不适合本报,可以联系作者请他写适合报纸或栏目的稿件。名人、专家和一般作者的稿件,都应执行上面所说的三条标准,不能厚此薄彼。
——加工稿件要慎重。稿件不是普通工艺材料,稿件是作者的心血,所以对待稿件就像对待一个个的人,不可草率。一篇稿件处置不当,就可能给作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从此不再愿意与你合作。我个人认为,加工稿件有这么几条原则:确信作者允许你改,不然的话,可以请作者改;能不改尽量不改;必须改的话一定要改得得体。所谓得体,指符合栏目宗旨,文气贯通,符合作者一贯风格。如果后两条达不到,宁可放弃,不然会让作者心生反感。改稿除了注意上面说的三条,还要注意语言文字规范,不合规范的地方一定要改。改的办法有增,删,调整语序或段序,修改语法错误,补充附文等说明性文字等。如果改动太大,那不如重做一篇了。
——管理稿件要慎重。现在大多数稿件是打印稿或电子邮件,一般不需要退稿。但是作者注明退稿的一定要退。稿件采用应做好登记,把采用时间,刊发日期期数,稿费标准,作者地址和其他联系方式等登记清楚,并且把原稿附在送审稿后面,以备二审、终审查阅纠偏。重要作者的稿件修改结果可请本人过目,采用了应通知本人。不用的稿件应按照栏目类别分类保管,并且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不做废稿处理。有时现在不用的稿件,常常在下一次救急。如果是长时间没有用的稿件再用,最好向作者了解一下,看是否别的报刊已经采用。有的作者经常把很多稿件放在一起,投向很多家,这就需要编辑仔细甄别,看哪些适合本报,哪些别的报刊已经采用。原则上同类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起码是近期内不能在本报刊登。转载类稿件不能做原创稿付酬,当然和作者有约定的除外。
稿件是种子,优良的种子才可以带来丰收的喜悦。种子的挑选培育应是满怀憧憬、满怀爱意的一个过程。优秀的编辑从中体验和享受到快乐——这是一种简单纯净的快乐,带有微微的骄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