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次评完报,到认定结果的时候,我听到过这样的请求:以前不知道,以后注意,这次就不要认定了吧?真是奇怪,对错难道以知道不知道为标准吗?就像上战场打仗,难道敌人会使用你知道的战术来对付你?就像法律,并不会规定法盲杀了人就可以不判死罪。
这样说好像严重了。再举两个真实的例子。一个是,我小时侯有个同学,跟我从小学一年级同学到初中,可是后来,我中师毕业要上大学了,她才考上中专。每次考完,家里人问她,考好了吗?她说,没有。又问,出的题难吗?她摇头说,不难。再问,不难为什么没有考好?答曰,复习时没有操心,考试时粗心。就这种性格,让她考中专考了四年。还有我做家教时教的一个学生,他要考技校了,我给他补习,圈了一些重点。结果考试的时候,我圈的重点出来了,而他没有答对,因为他没有认真复习我圈的东西。我只好表示遗憾,我没有辅导到,是我的责任;我辅导到了你没有记下来,是你的事。我深表同情但爱莫能助。
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其一,学习要走在前面,不要到面对考卷那一刻才感到后悔;其二,你以前不知道是谁的责任?你上完了本科,参加了好多次培训,还给你配了参考书、工具书和学习资料,你说你以前不知道能作为开脱的理由吗?单位有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的责任,但是,单位领导不是人民教师,没有责任教给你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要靠自己的勤奋和恒心。
还有一个现象,上次实习生考试我就发现了,有些人其他项目比如写作,考得还不错,可就是要求学习的报纸知识和报史知识却答得很差。怎么评价这些人?有的领导说,这种人基本素质不错,其他东西可以再学。我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说,这种人最可怕,总认为自己有两把刷子,要求学习的不好好学,不要说职业素养,连最起码的规矩都不懂。就像体育比赛,规定动作做不好,其他再好有什么用?就像升学考试,没有复习老师要求复习的内容,就等上了考堂后悔吧。
这不是危言耸听。评报的时候发现,有些问题出来了,一查,我们要求学习的资料上就有。这还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你没有按照要求的程式去训练,所以你没有做好规定动作。连“圈了重点的试”你都没有考好,还能怎么样呢?
举个例子:
小白兔对小老鼠说:“你这个小地豆子,按体重比我轻20倍……”这种错误本来稍一思考就可以避免,何况,我们的资料上明确指出:
“倍”只能用于表示数量的增多。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把它用于表示数量的减少,例如:“现在的交通事故比以前减少了一倍。”正确的说法是“减少了一半”
。
如果你把要求学习的资料学习了,你还会不知道吗?
还有标点的问题。
举个例子:
虽然是写得多,发表得少。但付出了努力,自然就有回报。
我们的资料上有这样的条目:
用于“虽然……但是……”“尽管……但是……”两种句式中的时候,“但是”之前不能用句号。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句号,也可以不用句号,视具体情况而定。
所以说,提起学习,不要认为就要多隆重多正规,或者上什么样的培训班就能怎么样,还是要靠认真自学。可能出错的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字词用法就那么一些,还有学不完的?认真把要求学习的学了,工作中再细致一些,就不会出太明显的错误。
报社搬迁以后,年轻员工比较多,而语言文字功底好的人说实话不多,如果再不认真学习,尽快提高,很难胜任工作。工作都胜任不了的人,其他事情就最好免开尊口。
在年轻人面前,我也有一种不忍之心,这可以当做是一种包容,但总是不忍就会害人。所以我还是提倡赏罚分明。制度越是严格,于公越利于管理,于私越利于成长进步。
有些人被罚了款,有意见有牢骚。其实不知道这些人想过没有,听到读者因为报纸出了差错而埋怨、批评,做总编的,真是感到无地自容!总编脸面倒还在其次,出现报纸脸面受损,读者用脚投票的事情,这种责任谁承担得起?
学习贵在扎实,工作贵在认真。拼音报社以前的编校人员学历都不高,可是创造出了骄人的纪录。队伍学历水平高了,如果不能把老传统传承下来,那么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谁行谁不行,看什么?看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看业绩表现!我们不想让一个人掉队,可是我想,距离很快就会产生!跑得慢的人,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