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有感而发(一) |
爱花
我想世上文人与女子,鲜有不爱花的。我就是这爱花族中的一员,爱院子里淡粉的杏花,火红的榴花,雪白的梨花,紫色的泡桐花和蓝星星一般的苦楝花。我爱它们,从蒙昧的童年到现在。
当遭遇我的爱人,两人拉锯战一般谈了好几年“朋友”,原因就在于他有一个远在贫困山区的家。这是母亲最大的顾虑。一个春日,他带我去他家。一上山,我便意乱神迷。满山遍野,真像秦观词里写到的那样:“桃花香,杏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一时间,觉得藏于那烟柳与竹篱后面的窑洞,也有一番天然的野趣和朴素的美丽。我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个小山村,这个满院芬芳的农家。后来,我的爱人对我说,他深知我爱花如痴的天性,所以才挑了这样的季节。
年龄渐长,见识日多,才发现自己以前所爱的花大多是一些乡野之花。严格来说,这些花只是树木结实的器官,并不是那些专供人观赏的鲜花。但我并不因此而自愧鄙俗,反认为这些花比那些专门“以色事人”的鲜花,更多一份让人尊敬的平实。
熟读古诗词无数,许多名句烂熟于心。在无以计数的吟花句中,最爱的只有四句:宋人曹组的“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写出了兰的清高、淡雅、不趋俗;宋人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写出了菊的铁骨铮铮,满纸忠愤;唐人李颀的“从来不著水,清洁本因心”,写出了荷高洁纯美的品性;18岁生日时,我的男朋友画了一幅梅花,并题了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一句写尽了梅花的坚贞和超拔。新家落成时,我在书房里留了一面墙,我等碰上善书的朋友写了这些句子挂上去。一时觅不着,也就让它先空着。
在我的周围,鲜花很少见到,也消费不起,因此,我便越发爱花。今生,似乎还无人送花给我,然而有机会,我是要送花给人的。我认为花比任何礼物更能代表送花者的美意。况且,谢了随手一扔,既不占地方,又不必时时让人看到想起。去年冬天,我去拜访一位长者。在寒凄凄的夜里,我平生第一次怀抱满满一篮子鲜花来到他门前。那是真正的鲜花,红的康乃馨,白的百合,黄的菊花,紫的勿忘我……我低下头,一朵一朵地嗅了个仔细。虽然这么美丽、这么清香的花要送人,我的心情还是格外好。我希望这花能给我所尊重的人带来快乐。
然而,他不在,我吃了闭门羹。门里人说:“对不起,我不能给你开门,我们这儿很乱。”
门外人说:“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到这儿,住的地方又很远,来一次不容易,我说几句话就走。”
门里人说:“我真的不能开门。前几天,我们这儿有一家听见叫门,打开门,上来几个强盗,把家里洗了。”
长长的沉寂,门外人开始抹眼泪。这么贵的费尽心思挑的花,怎么拿回去?
门外人又敲门:“阿姨,您不用开门了。我给你们带来一篮鲜花,放在门口,您一会儿拿回去,祝你们健康幸福!”说完,泪如雨下,哽咽着跑下了楼。
在楼与楼的丛林中游走,迷失,找不到方向。恐惧、委屈,泪一次又一次堵塞鼻孔。在这个黑暗凄冷的夜里,家家屋里温暖光明。可是,有一个孤旅的女子找不到一个指路的人。还有一篮被拒绝的鲜花,放在紧锁着的防盗门外。这是我第一次送花的经历。
今夏,我有机会到昆明出差。那是真正的春城,到处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这儿鲜花特别多,也特别便宜,5角钱可以买到10枝康乃馨,最贵的香水百合也不过6元一枝。照这样算来,“999朵玫瑰”完全可以不只是一种传说,一种浪漫的想象。更让我叫奇的是,这儿的鲜花不像北方的大城市里只在鲜花店里卖,在每个菜市场门口,都有花农背了一篓一篓,推了一车一车的花在卖。在这儿,鲜花显得民间而烟火,随处可以见到人们一手提着菜,一手拿着大把鲜花。在春城,鲜花不再是奢侈的高消费品,它像饭菜饱人肠胃一样,满足人们爱美的愿望,日日在普通人家的案头悄然开放。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买了鲜花送给自己。一元钱,一大把红的黄的康乃馨,用瓶子插了,放在床头。过了一晚,慢慢开放了,有淡淡的清香,似真似幻看得我满心欢喜。活得有滋有味有情调一点,在春城变得如此简单。
我爱花,也就起于“爱”又止于“爱”而已,并无养花的经历。我怕因了繁忙而粗心,使我所钟爱的花受到我的怠慢与伤害。我有一个理论:爱花未必要养花。花农天天侍弄鲜花,哪个不是为了钞票;而能用大把钞票买花的人,又有几个真正懂花、惜花呢?
(原载《医学美学美容》 1999年第2期“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