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杂谈 |
分类: 情感思绪 |
年龄越长,越觉得无用的事物才让灵魂更丰润。读诗、品茗、闻香…画画,三五知己聊天、秉烛夜游。
哪有那么多意义呢?很多无意义便是意义。
那是雨后的清晨,空气微微湿润,很庆幸今年苏州的冬天没有去年的冷,因此即便潮湿,仍旧有了出游的意兴。
对十全街有特殊的感情,笔直的法国梧桐树如今已经落尽了叶片,一路上会路过状元的故居,密集的玉雕工作室(大都装饰古典雅致,从橱窗外可以窥见里面一件件精美的玉雕),不时又看见砖雕的门楼,刻着“古宅新居”这类的字。这条街上,也有出了名的“同得兴”,有明月楼的糕团,以及可以看见石头垒起的岸、石埠头,掩映在拱桥后面有织造府旧址,叶圣陶故居等。
而此行是为了探访网师园的腊梅。记得有一句诗“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这里的鹅黄也许是迎春花?连翘?但此时用来形容腊梅也极其相宜。腊梅(也做蜡梅),正因为颜色如蜜蜡,故名。儿时便极其喜欢这“饮冻”的花,记得晨跑,经过花畔,整个人神清气爽起来。幼年曾唤醒的对文学的喜爱,大概从植物而来。
园内共有四五株以上的腊梅。最让人有“曾是惊鸿照影来”之感的无疑是云岗假山上的那株,凭借着假山的高,而端立着,从引静桥上望过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再走近,就怕扰了她的清,若远了,则闻不到香。而立于有最小桥之称的引静桥上,也可假想自己如在画中一般。
沿着月到风来亭 一条边廊, 叫做“樵风径”,墙上则有碑拓。很喜欢小山丛桂轩 ,这是一座四面厅,特别通透, 门外左右两株腊梅,另有大桂树,绿竹。因为也是在小高坡上,腊梅伸出围墙外,绕道墙外,沿着蹈和馆来到琴室,挂着大理石屏风,上有一篇《苍岩叠翠》。
下摆放着琴砖。围墙上有各式各样的花窗。万字纹,梅花加冰裂纹等,墙檐上可以看见从对面伸展过来的腊梅(于瓦片之上)。姑苏的粉墙黛瓦本就似极了水墨,如今添了鹅黄,更是好看。
五峰书屋外倚墙的一株缀满了水珠。书屋很大 ,靠北正中摆着一张榻,左边有书架、书橱,明式家具,右边挂着字。在此驻足,自然会想象着古代士大夫或簪缨世家的公子们读书时的场景。望出去正中堆着假山,左边便是那倚墙的腊梅。轩朗的室内,透过玻璃也可窥探。
随后来到梯云室,很宽敞的院落,有两株腊梅。地上的砖石 有一块拼接出松鹤的图案。透过其中一株,背后有圆洞门,上有“云窟”二字。还有一株略小的 ,映着白墙 ,旁有一株南天竹。院中有一株很大的火棘,结了很多红果果。后面院中有一株大玉兰。花圃内, 落尽叶子的枫树裸露细细密密的枝,缀满了洁净的水珠。
殿春簃外大院子里西南角落,亭子边亦有小棵腊梅一株。“殿春”,芍药的别名。很显然,这里到了仲春至暮春时节,便是赏芍药的佳地。室内条案,花几上两盆佛手。里面有一些张大千的画作。
竹外一枝轩外是池塘,畔植梅花。
最惊喜的莫过于遇见看松读画轩畔的一株清瘦红梅,已缀满了梅蕊,花未放。
正如轩名所言,看松取的便是“岁寒,才知松柏之后凋也”之意,以喻人之坚忍。此时,虽为腊月,江南确乎仍有绿意葱茏,望出去有青松、白皮松、古柏。
对岸,又是那株立在引静桥上望见的腊梅。这便是古典园林的妙处,“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一个角度,全然是不同的意境。而石、木、水等物的自然搭配,虽然身在围墙之中,却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感。
腊梅,词人称之为“道家妆”,不那么秾艳,也不赶蜂环蝶绕的时节。若覆盖一层雪,也不过更添了几分清姿仙态。
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清初《花镜》载:蜡梅俗称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其名。
进的园来,会先看见轿厅,清冷的晨,游人甚少,心里欢喜起来。网师园留给我的印象是开阔的池面,而建筑也围着那灵动的水。此时,想起《无锡景》《秦淮景》这样的小曲儿。关于园林,前辈名家们说的太多了,可以参考书籍陈从周《说园》,或童寯《江南园林志》一类。而这里,便似“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的状态,随意游着。
曾是一个看戏都希望有人陪着的自己,如今独自游园赏花也觉未尝不可,也许静悄的时候更能带来一些对自然、对生命、对世间的思索。
出门,是圆通寺,一片淡远微蓝的天,一棵苦楝树结满了苦楝子。想起曾紫花飘彻之际,也不过一二年间,身边人已然来了又去。倒是那些花,总有次序,如期赴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