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铜姥姥家,之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儿子的适应问题。对于一个按阴历计算刚满二周岁的小屁孩,一旦在我们惹他生气了或犯困时哄他睡觉的时候,就会哭着喊着要回家的小“家”迷。我曾在回家前有过百分之二百的担心,甚至在计划出行的前一天晚上,看着儿子有点淌鼻涕,还有点发烧,曾动过不带他去的念想。这些都在我出行的那天早晨一咬牙跺脚下定了决心:孩子还是要学着适应各种环境的。不能因为孩子的不适而不给锻炼的机会。
儿子在踏入姥姥家门口的第一步是有抗议的,紧接着就被姥姥家院里的那盆水吸引住了,接下来又拒绝进房间,紧接着又被姥姥屋里堆放着的棉花以及玉米棒子吸引住了。其实,孩子在对环境表现出不适的时候,你可以试着转移他的注意力,来避免孩子内心的这种不安全感。
儿子对姥姥家的玉米棒子很感兴趣。晚上到了睡觉时间,铜爸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今晚要在姥姥家睡觉,等睡醒了我们让姥爷带你上屋顶去玩棒子。给儿子的这一暗示,无形中让他觉得,上姥姥家是来玩的,睡醒了可以有棒子玩,于是等他困了,儿子竟出乎我们意料地指着姥姥家的床要上去睡觉,我的乖乖,就这样怀着这一“明确目标”睡着了。第二天,白天午睡1个小时,晚上正常;第三天,午睡2个半小时,晚上正常;第四天,第五天,午睡3个多小时,晚上正常。

几天下来,儿子已经能够很好的同邻居家的小姐姐,小哥哥在一起玩耍、做游戏。尤其是姥姥家屋后准备要盖起的那处新宅子,满院的细沙,连我都忍不住要光着脚丫子在上面踩着走几圈,儿子在此一玩一个下午。院里有一空油桶,几个孩子就一起推着那空油桶推来推去,玩得不亦乐乎,一起玩得两个小哥哥,很懂得让着这个小弟弟。
在第二天,第三天,甚至到了第四天,玩到兴趣的儿子再提回家的事,儿子干脆地回答:不回,不去。哎!好多时候,我们真是低估了孩子的适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儿子在姥姥家的这几天,已十足变成了一小土孩儿,由于感冒还没好利索,鼻子上经常挂着鼻子,就不断的用手在鼻子上一抹,举着个小木棍子,脸上及手上常经常被抹得花里胡哨。在姥姥家这里有沙,有土,有水,有一起玩沙的小伙伴们,可以肆意忌待地玩耍。不仅感慨,家里的这些“小土孩儿”寻乐的方式并不及城里的孩子们少,他们的成长过程同样地快乐,同样的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