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西记者的慈善作假可以原谅吗

(2014-06-27 21:14:54)
标签:

育儿

广西

慈善

记者

马庆云

分类: 乱侃

广西记者的慈善作假可以原谅吗

/马庆云

广西孤儿杨六斤因为广西当地媒体的报道,而获得超过五百万元人民币的慈善捐款,此事随着杨六斤到深圳学习进而被当地政府和电视台记者及其亲属接回广西,而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大家关注的重点,均在于,为何这个孤儿这么多年没人管,而即将获得五百多万元捐款之后,便成为多方争抢的对象?然而,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却另辟蹊径,亲自前往杨六斤小朋友的老家进行实地探访,进而发现了很多“意外”。

根据今天的《南方都市报》相关报道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点,与广西记者的报道不一致。第一,杨六斤小朋友并非独自生活数年,而是刚刚与堂哥分开数天,其一直在堂哥家居住。第二,杨六斤小朋友是享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慈善政策的,且周一至周五寄宿在学校。第三,广西记者所谓的吃一种近乎草的有苦味的野菜,在当地一直被当做家常菜来吃,不足为奇。

从《南方都市报》发布此调查新闻到笔者写这篇博客为止,广西记者方面并未对此事进行任何回应。当然,无论都市报方面,还是广西记者方面,我均认为,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一个试图还原最接近事实的真相,一个虽然不求真相但却求对杨六斤小朋友的救助最大化。在肯定他们彼此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之后,我们不妨思考以下问题。

广西方面的记者,为什么要使劲地为杨六斤小朋友哭穷呢?笔者曾参与过河北方面的一些山区慈善行活动。早先的这些向太行山区送温暖的活动,大家都以为山区必然是穷困无边的,但当志愿者们到了那些地方之后却发现,其实他们并非如我们想想的那样穷困潦倒,只是没有过上富裕生活罢了。但是,这就面临了一个如何报道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

太行山区里边有个村子,孩子考上了石家庄的某所重点大学,学费是4500元,生活费是每学期1500元,合计6000元。当地的一位老师找到河北方面的慈善行动者,让我们报道此事,说孩子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了。可当志愿者们到了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孩子家里边,只能说是略穷,但并非是穷困潦倒。要是使劲凑6000块钱,还是可以的,卖掉院子里边的一头牲口,再把一垛的玉米粜了,应该不成问题。但是,问题来了,牲口是用来耕种的,粮食还得供给家里的活人吃喝。怎么报道?

你实话实说,这家有粮食、有牲口,父母也能劳作,但就是缺上大学的钱。那些可能捐钱的人,就会少之又少。他们可能心里边也在嘀咕,还有牲口粮食呢,干嘛赞助他啊。某报的老记者就“阴损”一些,直接说,对这些东西要视而不见,要制造点悲惨的穷困故事,然后就能办好事了。果不其然,报道的时候,变为了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常年吃药,家里一贫如洗,大家一定要踊跃相助。慈善捐款算是忽悠上来了,但这毕竟是忽悠的,有良知的慈善行动者们不齿。

我相信,广西杨六斤小朋友之于当地媒体记者的事情,跟我所经历的这些事情差不太多。你如实地说,杨六斤小朋友每周五天享受学校和当地政府与慈善机构的寄宿政策,剩下的两天回村里到堂哥家过日子,时不时的有鱼虾自己捉着吃,还有你们城里人农家乐才能吃到的野菜……这么报道,谁还会捐钱呢?到底是媒体错了,还是我们大家都错了呢?

城市里边的“丐帮”也有这么一句口号,叫做,越惨乞讨的越多。报道慈善,其实也有比惨的意思,谁越惨,谁就被捐助的越多。慈善者们,也有这么个心态,你惨了,我动容了,才捐助你,才使劲捐助你。广西的媒体记者,实际上是抓住了慈善者的这层心理,所以使劲报道惨状,甚至于不惜制造悲惨谎言。

制造悲惨谎言带来的,正是杨六斤小朋友超过自身真实所需的巨额捐款数字。在杨六斤小朋友需要被自助的问题上,我没有任何疑问。从我们发现杨六斤,到他结束学业,这段时间,均需要而且可以接受我们的捐助。但是有一点,我们的慈善一直没有注意到:捐助需要有一个适可为止的度,需要设定上限。

拿杨六斤小朋友的例子来说,假设他可以完成大学学业,还有十年上下的时间。这十年里边,每年拿出两万到三万来,即可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就是说,这位小朋友需要接受的捐助上限,应该封顶在三十万上下。过犹不及,是一句古话。慈善者爱心对独独的一个孩子泛滥,实际上是对其他需要捐助的孩子的怠慢与伤害。

因此,慈善的上限机制很重要。同时,广西的例子,也实实在在地说明了另一个问题,慈善成为一锤子买卖,而非一个长效机制。对杨六斤小朋友的慈善,仅以一次捐款行为为结束,看似圆满成功,实则不负责任。我更倾向于细水长流的慈善。比如,这位小朋友小学阶段需要大家捐助些钱物,那中学阶段呢?能否有爱心人士捐助些家庭关怀进来?杨六斤小朋友上学的城镇家庭能献一下爱心,让孩子有家的感觉?等到他上大学了,大学所在的城市,能否也找到类似的家庭呢?这个长效机制,尤为重要。我们现在搞慈善,经常弄一锤子买卖,就是捐钱。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乃是对慈善的某种扼杀。

在此事件之后,我们着急谴责各方,包括新闻造假的广西方面的记者,其实对中国整个慈善大环境的改善,并没有多少好处。我们不如仔细思考一下,是否应该建立一种上限封顶的慈善捐款和慈善长效机制。

若觉得老马说的在理,有加咱微信公众号的必要的话,可以微信搜索:马庆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