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次曝光》:李玉从现实主义向乱力怪神的堕落

(2012-10-12 22:21:24)
标签:

二次曝光

李玉

范冰冰

马庆云

电影

娱乐

分类: 乱侃

《二次曝光》:李玉从现实主义向乱力怪神的堕落

/马庆云

有电影一周酣的观众在节目聊天群内问我,李玉的新电影《二次曝光》是去电影院看呢,还是在“蓝色高清影院”看盗版呢?我对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以为,我的电影评论文章,是作为电影的辅助阅读材料出现的,而非作为影迷们的观影指南,包括电影一周酣节目,我们从来不建议读者和观众因为我们对某部电影给了不好的评价便谢绝了任何途径的观看。我一直认为,电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需要解读。这也便是,我写电影评论的主要目的。当然,李玉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我们需要给予关注和解读。

纵观李玉的电影作品,第一部卖房子拍摄的电影便不必说了,叫什么夏天,成色很低,李玉自己也坦言,当时连电影剧本需要送审都不知道。从李玉的第二部作品开始,知道当下的《二次曝光》,我认为,构建了李玉电影的一个基本走向,我今天想拿出这个走向问题来,说一点我自己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李玉的第二部电影作品是《红颜》。故事发生在四川,讲一个未婚先育的母亲跟未曾认亲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一段朦朦胧胧的恋情的事情。这个故事的好处在于,哀而不伤。首先,它基于现实,主人公和主人公的母亲的情感经历,被很好的表达出来。其次,故事中的小男孩对未曾认识的母亲的性朦胧被隐忍的展现出来。但故事并非拿性作为噱头,而只是通过这种关系来展现出主人公艰辛、不羁和不羁而不得的生存状态。对人物愁苦命运的关怀,是《红颜》的最大底色。这是一部有浪漫主义的笔调和现实主义的风骨的电影,虽然展现的情怀略显狭小,但从另一面讲,关注平常人的精神生存状态的电影,便是可以称道的电影。

《苹果》是李玉导演的第三部电影。该部电影通过女一号被老板强奸,其老公最终为了钱而做出的种种可怜、可恶的事情,来展现女性视角对世界的独有打量。大尺度的性,是《苹果》被人诟病的地方,但其底色是现实主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困境。对生命个体生存困境的把握,在该部电影中得到很好的尊重与应用。但《苹果》与《红颜》相比,略显直白,少浪漫主义的笔调,从而导致全部戏剧人物和戏剧本身,没有超越自身的力量出现。或者可以换言之,电影的张力不足。这当然是现实主义的用力过猛导致的。

吸取了“现实主义用力过猛”的经验教训,李玉推出了她的第四部电影作品,《观音山》。这是一部少现实而多浪漫主义笔调的作品。《观音山》讲述了几个青春期的孩子与一个更年期甚至老年期的女人之间混乱的生活,最终几个人在一个地震灾区感悟了生命。《观音山》最大的问题在于,少故事,最终得出的生命感悟也因为没有有力的故事构建而显得牵强,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缺少了“现实主义”的故事辅助,李玉的这部作品,明显成色更不如《苹果》,虽然李玉团队通过这部作品获得了一些奖项。

女性艺术工作者容易忽略现实主义而在“唯我独尊”的浪漫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李玉也没有摆脱这个怪圈,她在她自己架设的浪漫主义中,走地越发不管不顾起来。这个时候,《二次曝光》便横空出世。《二次曝光》缺少对观众的认同,而多是李玉导演自我意识的膨胀。如果说,该部电影的前半段还是以慢节奏但有起承转合的悬疑故事在调动观众观影快感的话,那后半段则完全陷入创作者偏执的自我表达当中。在电影的整体气脉上,《二次曝光》是断裂的,这也便是构成“二次”的根本原因——观众必须要对该部电影在观影中途有一个“二次“认知,才能跟着创作者的节奏走完全程。

电影的前半部分,虽然依旧是李玉导演在《观音山》中善用的悠缓的镜头、拖着尾巴的抒情,但基本上把一个故事讲述的还算清楚。女性导演有专属于她们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表达方式,这一点很有意思。男性艺术工作者在故事和情感表述上,可能更愿意选择“凛冽的干脆”或者“留白的悲怆”;而女性艺术工作者,可能更愿意选择一种“温柔的絮叨”或者“泼辣的哭天抢地”。李玉导演在《二次曝光》的前半段中,很好的运用了“温柔的絮叨”这个东西,故事看似悬疑,但却未曾展示出它的起承转合之间的节奏快感。甚至于范冰冰杀闺蜜一段,更是拖沓到“浓的化不开”为止。

到电影的后半部分,李玉导演笔锋一转,意识到自己开头的故事开始飘了,要拉回现实中来,便构建了“婴儿的童年记忆会影响其人生”的命题。前边的所有,原来是跟观众开的玩笑,范冰冰饰演的角色,是因为童年的“杀人记忆”才让其如此这般的。主人公又开始了一段对记忆的找寻过程。在这个找寻过程中,李玉终于加入了她以前电影的底层底色,让“父亲”这个角色与底层接壤起来。但这种造作的接壤并不能解决《二次曝光》对“怪力乱神”无限放大的弊病。

子不语,怪力乱神。子为什么不语?因为子承认有“怪力乱神”存在,但对这个的“语”并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换言之,并不能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二次曝光》中的女一号因为童年见到了杀人,所以才出现各种精神幻觉,这属于“怪”的范畴。而现实中无疑存在这样的个例,但却是李玉导演无限放大后手植到《二次曝光》中去的。展现这个,对社会有什么价值呢?“怪力乱神”一向只是博人眼球的东西,却对社会的进步不会起到多大作用。同时,“怪力乱神”也不会是艺术和社会生活的主流。就像是小说《白鹿原》中,鹿三杀了田小娥之后便魔障了,这边是“怪”的范畴。《白鹿原》不会把这个魔障作为主要内容来讲,因为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多少价值。

而《二次曝光》却把“魔障”当做故事的最重要核心体,把一个对社会进步毫无价值的东西故作深沉的进行思考。这未尝不是李玉们的误入歧途。如果说《观音山》已经有了李玉团队“魔障”的影子的话,那《二次曝光》则是李玉们的彻底“魔障”。对“怪力乱神”的痴迷,对个体现象的无限放大,对社会末节而非主流的癫狂追寻,造成李玉“二次曝光”的堕落。李玉的这几部电影,也应了鲁迅先生作品中一个老太太的那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

笔者电影文化聊天群一个:254999648

电影一周酣第三十六期节目一个:

http://my.ku6.com/watch?v=wOnDXMBqEJz3pbiqiXnGqQ..#shar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