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山》:人生需要一点静穆地癫狂

(2011-11-03 16:27:55)
标签:

转山

马庆云

影评

电影

文化

分类: 乱侃

《转山》:人生需要一点静穆地癫狂

/马庆云

我经常会看一个人的电影,几百座的影厅,空落落的就我一个。今天中午的《转山》便是这么一场电影,1240,石家庄金棕榈和平影城,唯一的一场,只有一个人看的一场。片子因为没有知名的演员和导演,所以被很多影院所忽视,少有排片,石家庄的很多影城根本没有上映这部影片,这或多或少的是一种中国大陆电影的悲哀。像《转山》这样的电影,看的人,可以再多一点!因为它让人学会了什么叫静穆地癫狂,这种精神气质会让人平和、稳健、坚韧而善良,这正是积极的人生所需要而又不至于流入邪恶中去的东西。

《转山》的故事讲的很简单,男主人公哥哥有骑行前往拉萨的遗愿,未竟,主人公从丽江出发,骑车前往拉萨,一路上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达到。这部电影算是慢热的那种影片类型,直到最后,在海拔5020米的最高高度上,主人公与大红的丝带(藏区的一种宗教符号,正常的为多色)交相呼应,达到高潮的极致,音乐响的纯粹,镜头给的张狂。最后是拉萨的藏区街道,是舞动的布达拉宫广场,是趋于和缓而刚刚高潮过后的静默。

几年前,我曾于青藏线进入西藏,走西宁,过青海湖,穿柴达木,夜行唐古拉山口,昼行可可西里雪地,远远地划过海绿的纳木错湖,进入那曲,拥抱拉萨。火车过柴达木的时候,上来一位上海骑行的老者,没有因由的行走,只为寻找在路上不期的风景或者生命。我清楚的记得,雪山脚下就是白色的羚羊和黑色的牦牛,高处便时不时会蹿出苍鹰来。这些东西,是会让你静穆的,对生命及其生命以外的万物产生平和处之的心态,如不生不灭的幻觉。这是西藏的雪山可以给我的,在《转山》中,我又看到了这一样的雪山和这一样的气质。

这部电影的原作者曾骑行过丽江到拉萨一段,故事真实,经历丰沛,经过导演等的艺术修改,在一些地方与原著不太一样,当然,这或许也是为了故事情节更加紧凑的需要。整部影片,传达出来的,不外乎我题目中的那五个字,“静穆地癫狂”——对向往之地地追寻,是以癫狂的内心情怀和静穆的行为表象为依托的,内心的癫狂状态在行为的静穆方式上取得和谐,从而行为(骑行)虽然于己是静穆的,但于人则是进行着震撼的癫狂的,这种震撼通过电影的影像手段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主人公最后的平和而同时又不得不叫自我跟着不再平和,从而寻找到癫狂与静穆之间的和谐,人的焦躁得到升华般地剔除,人的至善至纯则得到重新地回归。

世人向往西藏和拉萨,不外乎正是向往上面的这一境界。《转山》说,不要等到葬礼上,才后悔有没去的地方,这个地方,其实本亦不在西藏不在拉萨,她在我们很难升华到的这一境界中。我们的升华,往往需要自然世界的雄奇险峻和人世世界的高亢悲昂,故此,人,需要远足,也需要在生存中摸爬滚打,更需要这一样的电影,《转山》。仔细想想,我们多么地渴望一种极致的癫狂?!在骑行中寻找人与自然的终极界限,在生命地高亢中透露悲昂。也正因为这种精神气质的需要,我们才会震撼于他人的骑行,才会自己也踏上骑行的道路。累的感觉和汗的流淌,甚至是划破伤口上的血和疼,正是这些癫狂的需要者们所追寻的。为何要这样?为何要骑行?

《转山》给出的解释是,主人公要去完成哥哥未竟的遗愿。实际上,这一冲动,并不需要理由,因为她是源自于一个正常生命的内在需求的,不必再给个外在的牵强。可惜,这只是电影,不是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的诗歌。一旦到达,必然静穆如雪山。

同时,《转山》中笔者觉得有两处遗憾。一处是,藏区那被主人公骑车追的孩子竟然不是小偷;二处是,主人公竟然没有与藏区的那个守寡女人发生关系。笃信静穆的佛家哲学的一位印度哲人曾经说,你压制了这些本能的欲望,和你的成佛的追寻难道又不是有碍的吗?自然的归自然,人的归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