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上蝶》:人生需要一点偏执
(2011-07-10 10:48:34)
标签:
广西肩上蝶宋体童话陈坤杂谈 |
分类: 乱侃 |
《肩上蝶》:人生需要一点偏执
文/马庆云
《肩上蝶》这部电影在某网站上的恶评如潮,因此,我决定去看一下。电影在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些拖沓,导演可能认为这种拖沓更能抒情吧,而实际上这种依靠慢故事情节的无线延伸来得到的抒情,是很低级的,在快节奏的文化大餐面前,它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这个电影是根据某网络短篇小说改编而来,在故事设定上确实存在节奏不够明确、刻意替观众抒情、有意拖延镜头等问题。
影片中大量使用了特效内容,因此,还专门请来日本的专业团队为其服务,并且在广西某风景如画的景区拍摄,这些为《肩上蝶》加了一些分数。原版的这则网络小说,更具有童话性,把这种文字概念上的意境表现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太容易,该电影的制作团队选择了用特效、美景、美人等作为辅助设备,搭配销售。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观众来说,《肩上蝶》的问题主要在于,无故事,或者说,故事情节太少。它的网络小说版本已经限制它必然是这个样子。
文字与电影是分属两个领域的东西,文字意境在很多时候,很难通过电影意境完全表现出来,文字有电影到达不了的境界。当然,这种试图用电影语言去无限接近文字境界的电影工作者是可爱的,在这一点上,《肩上蝶》的主创团队是值得敬佩的,虽然他们的作品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对网络爱情小故事的电影改编。这个尝试没有达到文字能够达到的意境,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文字意境是一个在几分钟内进入高潮并瞬间结束了的心理感受过程,读者阅读这个小说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但“阅读”这部电影却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把感情冲淡了。
从个人的角度上讲,我很喜欢《肩上蝶》的结局,虽然这是有别于一般常识的结局。人死掉以后,根本不会变成蝴蝶,也根本不会守候一个人三年,更不会再重新的变回来。整个故事其实都是在圆一个童话的谎言,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谎言,但每一个人都不忍心戳破,而且都渴望这个童话以谎言的唯美形式结束。这种童话的好处,不在于它承担了多少对现实的背离,而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现实,但又以“反抗”的姿态呈现现实,“改变”现实。童话对人类的最大好处,或许正在于把一切现实中不存在的美好,以另一种虚空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类还有梦,或者希冀。
按着正常的逻辑思维来看,陈坤的女友已经死掉了,陈坤依旧固执地认为她还会回来,并且一直等下来,他这是犯了精神病的。但这一切在童话里边,却是能够以真实的姿态呈现给每一个人,不是因为童话不讲理,而是因为过于理智的我们,需要在童话中找到不讲理的东西从而来释放我们自己。《肩上蝶》这个美丽的童话最终还是让有情人终于又见了,这有点《牡丹亭》的味道,有些东西,比如说爱情,在现实中是不能让人起死复生的,但在我们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却可以完成。这也便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的一个最直接理由——艺术,可以超越生死。
陈坤的坚持,让我想起钱锺书先生在《围城》里边所写的一段故事来。方鸿渐去敲纪晓芙的门,只要再坚持一下,她便来开门了,故事将被完全改写,但方选择了放弃,让所有读者为之扼腕惋惜。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故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即使我们一再坚持,也是于事无补的。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于事无补,才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中的这种带着“偏执”的坚持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假如陈坤在这三年中选择放弃,那结局将不是童话里边的那样了,也正是因为他的偏执,才把童话变得完满了。
整个故事看完,它也不过是要告诉我们,人生需要一点偏执。现实中,我们不可固执,要多圆润游走,而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或艺术,或童话),我们难道连偏执一次的机会都要放弃吗?当然不能,因为我们还可以看一场电影,跟着陈坤一起,为心爱的人,偏执一把。感谢河北中联影业的赞助票,感谢大桶的冰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