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一个不在三俗之列的“人民艺术家”?
(2010-08-11 11:54:08)
标签:
三俗人民艺术家台阁体阎肃文化 |
分类: 乱侃 |
阎肃:一个不在三俗之列的“人民艺术家”?
马庆云/文
阎肃老先生最近很有可能要被当局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这位写了一首《梦里看花》的老头连日来也频频在各大媒体出境,并且大唱他的那首仅仅在军队里出名的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阎肃老先生有一点与我相似,喜欢夸海口、说大话,但又有能力实现自己的大话——比如对打假歌曲《梦里看花》的完成。我很喜欢老头儿的一句话——那有何难!整体上看阎肃老先生的歌曲创作历程和各种作品,我以一个文人的角度讲,阎肃的水准很一般,许多歌曲都只是口水歌,没有什么艺术内涵,是一些中学生就能完成的东西。
当然,阎肃老先生的上位,是靠着过硬的政治背景的——这就好比西蜀,哪怕你是刘禅,只要还是那个被赵子龙七进七出救出来的刘阿斗,别人就不能取而代之。同样的道理,乾隆爷的诗再差,纪昀老先生也不会说半个不字的。依靠政治背景上位的艺术,其实是打着高雅的旗帜,在做最三俗的事情。在阎肃老先生整个的创作历程中,存在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爱的泛滥。
盲目的、没有携带任何人文情怀的艺术作品,无论它怎样宣传自己的爱与善,都不能摆脱矫揉造作的本质特征,都不是真正的艺术意义上的爱与善,因为爱与善的根本基石是真实,和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反省自悟,没有巨大反思作用的艺术只能沦为叫好艺术、吹捧艺术和跟风艺术。从一个久远的角度上讲,阎肃老先生的作品都只是一些次流的口水歌作品,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那种艺术对人自身的反省力在阎肃作品里沦为叫好艺术和歌颂艺术,很难在积极意义上和受众产生严正的共振。
要想深入地看透阎肃老师的艺术本质,需要有一个找到一个历史上的对比点。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历次的所谓高雅艺术都是从宫廷中发出来的,最后都会沦为歌颂圣明、粉饰太平的玩意儿,最终丧失艺术的反省意识和人文情怀。
非独是宋与明,出现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建国几十年后,都要大量出现这些艺术形式,歌功颂德占据艺术的主流。这里面,一方面是专制统治的吃紧,另一方面则是艺术文人的被豢养,也往往在这个时候,一个朝代的艺术被这些所谓的主流高雅艺术占据,在我们成为历史的文化中的绝大多数,然而这个绝大多数,大多是龌龊、无耻的。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严酷的现实,在历朝历代台阁体盛行的时候,都不会出现主流政治话语对底层文化的封杀,甚至是反三俗。在北宋皇家文人盛极一时的时候,尚且有柳永这样的浪子,殊不知,唐朝皇帝也不会反李白的三俗的。这些便是要归结到文字狱上的时候才能找到历史存在的依据了。当文化成为需要主流话语权力去反对才能维系的时候,也正是主流话语权力危在旦夕的时候了。
也因此,我们不得不再回到阎肃老先生的艺术创作和这些台阁体诗人的渊源上来。从历史上看,三杨的诗歌写的再让明朝皇帝容颜大约,也没见要给他们一个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我们必须要严格地面对一个事情——不能打着人民的旗号给人民选举人民根本不知晓的艺术家。人民艺术家这个称号需要谨慎,因为它冠以“人民”的名义,就必须要看这一称号下的艺术家是真正的属于人民的,还是打着人民的名义属于皇家的。
作为文人,我又不免想起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来。他是投了湖的,至于自杀的原因,还需要我把话说得更明白吗?真正的艺术家在那个时候,是和自己的良知站在一起的。又不得不提起艺术家的自省性来,我们创作的艺术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是否反思了这个时代,又是否对当下的事态万千做了最基本的真实记录和艺术担当……
又有多少艺术工作者因为这个“人民艺术家”的头衔而沦落下去呢!作为艺术工作者,我越来越觉得这个头衔的可怕——老阎肃能否严肃的面对这个老话题,这就值得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