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山大地震》的艺术伦理值得商榷

(2010-07-30 19:44:03)
标签:

唐山大地震

余震

母题

《辛德勒名单》

冯小刚

文化

分类: 文学
《唐山大地震》的艺术伦理值得商榷
                                           马庆云/文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拿地震灾难来当做卖点,发地震财。冯小刚先生在回应时说,《辛德勒名单》也是演灾难,没有被大家诟病,同理,自己的《唐山大地震》也不应该受到这种“不公正待遇”。但,我想,作为花钱买大师称号的冯导,忽略亦或回避了两个根本问题,我这里一一说来。
        其一、《辛德勒名单》中的挣扎点是人祸的,而《唐山大地震》回避任何的与人祸有关的话题,直奔天灾的主题,这种处理方法,在观众中也很难取得共振性的认同。
       关于地震题材的电影,在中国现在还一直是空白的,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地震电影,而是一部“余震”电影,它更多的关注地是地震之后的个体心态问题,而缺少对“地震中”这个母题的直接诠释。我国在汶川地震之后,出现过一些形式的地震纪录片,比如《劫后天府泪》、《我们的娃娃》等等,其中还有一些老外帮我们拍摄的记录片,这些电影,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在地面之上公开发行。但这些地震题材的电影,才是地震电影的主流,而且符合当下的实际与观众的内心情感倾向。
       灾难电影应该遵循的最大原则是,反省意识。《辛德勒名单》,是在反省人性,所以对观众的人性产生巨大的震撼。而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从头到尾都对这种地震灾难的反省有意识地进行“缺失”,并且以一种“拟反省”的姿态进行对观众堂而皇之地欺骗——所以观众并不买账。《唐山大地震》中也是有反省意识的,我之所以说它是“拟”的而不是“伪”的,一方面是要说明它的确实存在性,另一方面又要说明它的喧宾夺主性。在当下民众的感情思潮中,主的,应该是,我们对建筑物质量的反省与地震救援的及时性问题,宾的,才是地震给灾民造成的心理伤害。
        试图通过一个“宾”的母题拍出一部力图“主”的地震电影来,冯小刚离大师的位子还远的很。这当然是冯小刚的无奈,属于体制内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我们又应该同时看到,《唐山大地震》在艺术处理上的各种不足,耗资巨大的背后,是一盘散沙的煽情戏罢了。在煽情的戏份上,冯小刚的艺术感觉明显不足,留白太少,永远认为观众是傻子,需要它们补白才能明白戏份环境下的人物内心世界,太多的利用台词,太少的利用眼神。这也是冯氏喜剧的一贯风格,在这一点上,冯小刚甚至要远远落后于张艺谋前期的一些作品。
        以往,冯小刚电影都是靠台词取胜,而今,作为一部正剧,台词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便凸显的很严重,冯小刚明显没有感觉到这一点,延续自己一贯的台词补白的风格,最后把感情戏弄得一塌糊涂,不过是琼瑶戏一样的煽情罢了。比如,姐姐认母、墓地拿书等等情节,台词上明显是白墙上的蚊子血,多余而又碍眼。
        其二、我不得不说,冯小刚其实正是在用地震这个主题来肆意敛财。《唐山大地震》的原始剧本是移民加拿大的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而整部戏也都是再说“余震”的问题。当然,这里的“余震”不是地质问题上的继续持续的震动,而是地震给受难人内心带来的心理阴影问题。冯小刚把《余震》的暗指性问题有意忽略,而冠名以《唐山大地震》,实际上只是一种利用地震灾难来炒作自身电影的真实写照罢了。
      小说家张翎以女性独有的敏锐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觉察并记录地震给他们的内心造成的伤害在以后的生活中是怎样反照出来的。这种细腻与敏锐,是一般的男性作家所没有的。可以说,《余震》的最大看点是,地震之后的灾民心理在几十年内的种种外现,而不是灾难本身。对这种细微心理的电影形式的把握,又是一个男性导演很难做到的。毫不客气地说,冯小刚毁了张翎的《余震》。
      换句话说,冯小刚《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的名字,和它的内容没有多少关系,只是因为这场地震发生的唐山,便冠名《唐山大地震》,明显没有张翎的《余震》这个名字把握的恰当。地震之后的“余震”心理,也非独唐山才有,汶川有,玉树也有,张翎冠名“余震”,正是对这种地震心理创伤的整体把握,而冯小刚冠名“唐山大地震”就不过是管羊头卖狗肉了。同样的路子,换几个名词,又可以拍《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之类的片子了,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的唯一性又在哪里?
        说到这里,冯导借地震敛财的目的也就自现了。再往深处说一说冯导,他便要吹胡子瞪眼骂人了。冯小刚拍不出像样子的灾难电影来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限制了这批导演的发挥,用“喧宾夺主”的方式拍电影、依旧不能很好的把握母题?
        我们当下没有电影。几个人在四书,几个人在五经,几个人在考据,几个人在训诂,还有几个音韵,这便是事实,几个名字便血染了去,曾静、吕留良——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没有电影的时代,冯小刚便可以出来叫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