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庆云
马庆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667
  • 关注人气:23,4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的恋母情结(完整版下)

(2007-11-17 11:12:16)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人文/历史

恋母情结

苏东坡

马庆云

分类: 文学
           五、天女维摩总解禅

    苏东坡有着平和的恋母情结,这一情结使诗人具有一种拯救心态。当一个儿童听说自己的生命来自双亲,或者听说是母亲生下了他,他的感恩戴德之情中便会夹杂着一种长大的独立自主的愿望,并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以某种珍贵的礼物回报父母的恩惠。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幻想需要经过伪装以后进入意识,所以拯救的对象往往不是父母,而变成皇帝、国王或某个大人物,这些幻想往往成为名诗的素材。在拯救仅仅是针对父亲时,其幻想中包含的意思主要是保持自尊;如果这种拯救是指向母亲,它包含的就主要是一种感恩的柔情。(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性爱与文明》,九州出版社,84页)本来,笔者要把苏东坡与太后独立设为一章来研究其中的拯救情结,但因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诗人这种潜意识的干扰,故将其仅简单在此点出,把更大的拯救情结归入母亲方面的朝云。苏东坡买朝云为侍女后纳为妾,正是一种针对母亲方面的拯救,是一种潜意识的恋母情结,而更有意思的是,诗人对朝云的爱中,已经有三重成分在里面:对母亲的依恋,对妻子的安稳需求与对妓女的性渴望。

    那朝云是不是妓女呢?《燕石斋补》云:朝云钱塘名妓也。苏子瞻宦钱塘,绝爱幸之,纳为常恃。朝云入苏家时才十一二岁,但苏东坡曾有词写一妓云年纪都未十一二,杜牧笔下的艺妓也只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赠别》)《河南邵氏闻见后录》中有鲁直小楷书云:此拍板以遗朝云,使歌公所作《满庭芳》,亦不恶也。然朝云今为惠州士矣。《林下偶谈》:子瞻在惠州,……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这些记载可见,朝云善歌,被收为侍女之前应为歌妓身份,苏东坡也有诗证明了这一点,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朝云侍》),这一新活计旧因缘恰是妓女除籍从良的最好说明。这时,诗人恋母情结中生发出的对妻性的需求与对恋青楼倾向的需求得到双重的合一满足,而这一满足实体则成为王朝云,一个被苏东坡称为天女维摩总解禅的除籍从良妓女。在王朝云身上,苏东坡既找到了母性的归一,又得到了一种拯救的心理满足。

    据《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答李端叔书》、《与章质夫书》、《悼朝云》诗引、《朝云诗》引、《哭子诗》引等: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于黄州贬所生子遁,小名干儿,朝云时年21岁,干儿次年病夭于金陵,绍圣元年,东坡贬惠州,朝云随侍,绍圣三年(1096)七月五日,朝云病亡,终年34岁,朝云事东坡23年,一生辛勤,万里随从,忠敬如一。《梁溪漫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充分地说明了诗人与朝云的相知,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而正是这种满腹的不合时宜,才叫诗人返回内体,寻求生命的精神归宿,而这种归宿正是要落脚于一个相知体。这个相知体因为恋母情结的原因,必定是有女性与母性情怀的,而朝云旧因缘里的情怀,又恰好满足了诗人的恋青楼气质,如此而一,朝云身上有了不同于二妻的更加随意安逸甚至浪荡的成分。《朝云诗》引中写道: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诗人左迁时曾有不光彩的一幕,把几个已怀有小东坡的侍女送人,而独未舍去朝云,可见这种情爱已经由恋母情结中的性冲动转升为一种心理需求,一种拯救感恩,肉体的拯救与心灵的感恩

舍伍德*安德森有一句话,收在他的《鸡蛋的胜利》里,每一个男人和女人的心中都有一口深井,当生活从那扇门进入肉体那座房子时,生命探下身去猛地掀掉井上的沉重铁盖,在井里郁积着的黑暗隐秘的东西一涌而出,为自己找到了表达方式,当这些东西得到表达时,奇迹便出现了——他们经常变得美丽动人。这种郁积的表达,在文学上则表现为生动的内心诗歌,一如苏东坡的《歹带(为一字)人骄*赠朝云》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而在肉体上则表现为性的冲动,一种潜意识中对母亲性萌动的合理表达。

    苏东坡一生研究佛经,这点我将在后文的自然与生存之道中再次提及,《佛说秘密相经》中对于性的描写,相信他也见过。

    作是观想时,即同一体性自身金刚杵,住于莲华上而作敬爱事。作是敬爱时,得成无上佛菩提果,或成刚手等,成莲华部大菩萨,成余一切逾始多众。……是故获得一切逾始多元上秘密莲花成就。

    又说:

    善哉,善哉!金刚手,汝今当知彼金刚杵在莲华上者,为欲利乐广大饶盖,施作诸佛最胜事业。是故于彼清净莲花之中,而金刚杵住于其上,乃入彼中,发起金刚真实持诵,然后金刚及彼莲华二事相击,成就二种清净乳相。……由此出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事业。

    这是佛家对性的理解,出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事业,苏东坡对朝云的性需求,也是一种成就二种清净乳相吧。但后来,苏东坡逐渐摆脱这种性需求,在与朋友的信中,说其如戒肉,可一半月不吃,不可猛戒之。林语塘先生《苏东坡传》中也印证了此事。人至老年,有返童气质,诗人已摆脱性之需求,而把这种恋母情结仅表达为对朝云的心灵需求了。一如苏东坡词,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而后来,朝云死后,竟连这精神归宿也没有了。使我如霜月,孤光挂天涯。西湖不欲住,墓树号寒鸦。(《丙子重九二首》,苏东坡)幸好我们的诗人还有自然,还有自然中的生存之道。

    看他悼朝云的诗中不也这么说嘛,此乐真不朽,明年我归耘

               六、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人说,李白可以比美雪莱或拜伦,是一个燃烧自己展现出瞬间壮景的文学彗星,杜甫就像弥尔顿,是一个热心的哲学家和老好人,以贴切、渊博的古典比喻写出了丰富的作品,而苏东坡永远年轻,他性格比较像萨克莱,政治和诗词的盛名则像雨果,同时又具有约翰生博士那份动人的本质。苏东坡潜意识中这种平和的恋母情结,构成了他不同于其它诗人的人格魅力,也正是这种魅力性的感召,叫他屡屡受人排挤,在排挤与流放中寻找心灵的归宿,从妻子到杭州歌妓,再到侍女王朝云,然而我们却不能忽略诗人心目中的另一种情结寄托,那春江水暖,那竹外桃花,那枝上柳棉,那天涯芳草……

    阿尔伯特*莫德尔先生在他的《文学中的性象征》一文中直言不讳地说到,成年人往往会以象征方式追忆他们童年时代感受过的母爱,作家在使用这种方式时也许并不自知,譬如,他说想死,回归大地——殊不知,他今天所说的大地,就如远古时代的人所说的一样,是母亲的象征。苏东坡的恋母情结,也同时展现在这种对大地对自然及其对万物生长返复的生存之道的依恋上。这是一种恋母情结的自然转化形式,是中国文人精神寄托中最常见的心灵归宿,中国诗歌史上大多数诗人都是从这一绿色与生命的母亲怀抱中寻找精神元素,殊不知,诗人对自然与生存之道的依恋正是源于一种潜意识中逐渐形成并壮大的恋母情结。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把生命看得很豁达,侣鱼虾而友麋鹿,物各有主,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也羽化登仙,他也炼丹修道,他也拜佛诵经,然而在临终时,诗人对生命的追问,对自然与生存之道的领悟已经化为一种非存在意义上的无所谓,一如李泽厚先生在《世纪新梦》里所说,哲学本体与文学本体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关于人的命运的思索与叩问,当然,这种哲学不是列宁、艾略特所讲的那一套存在决定意识的辨证唯物论庸俗的必然性哲学,而是注意感性、偶然和多重命运暗示的哲学。(刘再复、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373页。)苏东坡所秉承的也许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中所普遍存在的那种归一,对土地的回归,对真理(自然)的顺从,对母亲怀抱的最终投入。或许每个诗人临终前都会有回归到母亲那里去的朦胧状态,他们把子宫中生出的生命个体以一个完整的有独立意识的血肉与精神的双重体还归大地,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母亲的子宫。或许每个生命个体也都是这样。

    如果从这种回归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文人,我相信可以做出很多文章,看现代诗人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地深沉,后来他又化为一支羽毛安静地飘落在这片大地上。生命的歌谣,就是这种生而往复的循环过程,是这种原始的恋母情结叫诗人热爱大自然,并努力在其中寻找生存之道,炼丹修佛,任何哲学最终都指向死亡,死亡隶属于生命,正与生一样,泰戈尔说,举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一样。这种大地的静默,使诗人的思想成熟而为语言。

    这种平和的恋母情结,叫苏东坡最终回归自然,回到母亲的子宫,临终前苏东坡低语,西天也许存在,不过设法到那去也没用,钱世雄站在旁边,就对他说,尤其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试试看,苏东坡最后一句是,试就不对了。这其中有中国道家的思想因子,但我想更多的却是一种人生的完美终结吧。

    试就不对了,或许《定风波》里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才是苏东坡的人生吧!

                      后记

    做这个系列,确实花费了很多时间,从最初的灵感萌动到后来的理性思索,再到后来的收集整理材料,最后是动笔,当看着自己原来只是零星想法的小线头逐渐纺出一匹粗制的布时,那种快乐是说不出的,整个过程好像一次母亲的分娩,虽然有苦痛,但终极是快乐,是欣慰与自豪。

    本来,最初的想法是要做一个完整的中国文人的恋母情结的系列分析工作,但后来得到姜文振先生的启示,先从一个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切勿贪图便宜,好大喜功。如今看来,先生所言极是,笔者在写作过程中确实遇到种种知识层面的问题,得到过许多先生的热情帮助,这里对他们表示感谢。但更多的困难是,语言与思想的对应问题,尤其在英语原文与中文意思的对应方面,笔者要准确表达某个想法,在文字上往往要斟酌许久,可以说我对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真负责了。

    在这个系列里我只把诗人苏东坡恋母情结的发展始末论述了一遍,而没有涉及到其他文人,没有给读者以横向上的比较。其实,这种恋母情结直接影响到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我们如果能多研究一些作家的这种潜意识倾向,则会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种横向上的比较,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对更多的文学作品及作家心理作深入透彻地研究,需要更多的耐心。如果有可能,我会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努力为大家找出文学风格中的恋母因素。

    用恋母情结的视角来研究文学世界中的中国文人,在国内,我还是第一个,但一定不是最好的一个,相信会有更多的后来者超越我的文字,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是一个还尚未被国人重视的文化学研究领域,我们应该把目光适当的向其倾斜一下,相信那时,我的这些文字已经无阻挂齿了。

    平和的恋母情结,叫诗人苏东坡在生活与诗文展现出平和的人生观与文章风格,他虽然被归结于豪放一派,但真正研究苏东坡的人会发现,他更多的是平静与洒脱,一种对生活的飘逸追求,那种豪放,是豁达生命的深层豪放,是有内续力量的豪放。

    苏东坡有首诗写地好: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或许,我的这篇文字也只是生命飞鸿偶然留下的指爪吧!

   

  

 

     参考文献:

    《苏东坡文集》,苏东坡,中国书店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弗洛伊德,九州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弗洛伊德,中国展望出版社

    《文学中的色情动机》,美国,阿尔伯特*莫德尔,刘文荣译,文汇出版社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宋碧云译,远景出版社  

    《世纪新梦》,刘再复、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

     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希奇曼博士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官能症理论》

     布里尔博士的《精神分析学》

     普菲斯特的《精神分析学方法》

     琼斯的《精神分析学论文集》

     奥托*兰克的《乱伦动机》

     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子》(Le neveu de Rameau) 

     舍伍德*安德森的《鸡蛋的胜利》

     柏拉图的《理想国》 

     劳伦斯的《书信集》

     王若虚的《噱南诗话》

    《宋史本传》

    《后汉书》

    《苏洵文集》 

    《问答录》

    《挥尘录》

    《调谑篇》

    《燕石斋补》

    《河南邵氏闻见后录》

    《林下偶谈》

    《梁溪漫志》

    《佛说秘密相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