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的恋母情结(一)

(2007-11-15 16:50:46)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人文/历史

苏东坡

恋母情结

分类: 文学
               苏东坡的恋母情结(一)
           马庆云/文
           序
  生命的叫喊是从和爱欲的斗争中发出的,无庸置疑,生存原则在同西方哲学家所谓的利比多——把阻碍引入生命过程的一种力量——的斗争中是作为一种指南来为本我服务的。我要做的“苏东坡的恋母情结”的论题,就是要从这个角度来探究文学创作的心理趋势,充分走入文学家的本身来更好地把握这种生命指南,从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方法来分析解读文学和文学作品,这也正是我做这一文学论题的目的所在。
  我为什么选择诗人作为自己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弗洛伊德的话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一问题。“他们来做这件事情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有着敏锐的知觉,能对他人的潜在情感生活做出清晰的透视,而且更有勇气来揭示自己的无意识心灵。”(《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性 爱与文明》,弗洛伊德,九州出版社,78页)。诗人的这种无意识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Poeticlicence,我们解释为“诗的破格”,正是这种Poeticlicence为我们研究诗人内心情致中的恋母情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一个诗人的诗歌创作不是偶然出现的。诗的内涵不仅涉及到种族遗传的影响,不仅像泰纳达(Hippolyte Taine)认为的那种涉及到气候、国家和环境,还要涉及到诗人本身的经历和他内心的压抑,而我们要论述的这种恋母情结,正是诗人创作中受压抑的无意识体现。“他越是利用自己的无意识,就越接近真理,这往往是天才的使命,即把那些受社会禁锢的无意识情绪表达出来。”(《文学中的色 情动机》,美国,阿尔伯特*莫德尔,刘文荣译,文汇出版社,116页)
  莫德尔先生认为,“一个人从小和父母的关系是最初决定他的心智、道德和情感的关键因素,因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的基本人格”。可以说,所有文学作品中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家(诗人)从小对其母亲的态度,母亲的意识性存在,会影响到许多文学杰作。“我们或许会发现,莫里哀《厌世者》的悲观厌世和萨克雷《名利场》的偾世嫉俗很可能和这样一个事实有关:这两位作家都是早年丧母,虽然他们后来的个人经历在此也有影响。莫里哀娶了个风骚女人;萨克雷则爱上一个有夫之妇,既勃洛克菲尔德夫人。”(《文学的色 情动机》,54页)所以说,我们不能忽略“母亲”这一原始因素对作家(诗人)本身创作的无意识影响作用。
  提到恋母情结,许多人会想到西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一种心理学基础上的人类原始心态学揭示,弑父娶母的翻译方法在细节处理上并没有真正涵概此哲人的真实心理学说。同时,这种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结中有东西方人性心理之间的共通性,但毕竟是两种并不完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培育出的不同种族,作为儒释道传统下蕴育出的思想因子,我们的诗人(东方诗人)又将会把这种恋母情结引向何处呢?这正是我论文中所要重点展开论述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把这种原始心态学说(与吃人同属原始心态,可参见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一书)与中国儒释道情结培育出来的诗人放在一起研究,寻求此一心态走向的专题工作,我作了第一人。
  本文将从苏东坡与起母亲、兄弟和堂妹、两个妻子、妓 女、王朝云、自然和生存之道几个方面,全面论述并展示诗人身上的恋母情结,指出其发展方向。相信,虽本文而来的批评也会不期而至,但我还是希望所有的批评家在通读了苏东坡的传记、他的全部诗文、弗洛伊德的著作、希奇曼博士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官能症理论》、布里尔博士的《精神分析学》、普菲斯特的《精神分析学方法》、琼斯的《精神分析学论文集》等相关作品之后,再对本文做出自己最后的评价、意见、直至批评、指责与更正!
  姑且把它作为序。(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