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屈原思想得到传承的文化学研究

(2007-06-19 12:03:21)
标签:

屈原

端午节

分类: 文学
屈原思想得到传承的文化学研究
                     文/马庆云
    文人的根本出路在于对人的黑暗荒谬无持拯救的态度,我们之所以需要文人,就是因为文人应该而且可以对一切黑暗和不幸作精神担当,作灵魂拯救。屈原很幸运而又很不幸地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黑暗和不幸的精神担当者,对以后的失落文人起到了灵魂拯救作用。
    文化与财富一样,积累的太多太饱的时候,也会危害身心之健康。许多有文化的大文学家,到最后不仅无法从文学中跳出来,相反却变得非常之冰冷、世故,以至世故大于文化,被文化所害。在这里,屈原是幸运的,他获得文化并由此获得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穿透力与洞察力以后,又有力量返回“其志洁,其信芳”的婴儿状态,实现刘再复先生所说的“生之凯旋”。
    正是这种婴儿的本真状态——制季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使很多能够从文化怪圈中跳出来的文人看到相惜的前人,是一种人生无奈处的感情寄托,也是一种半生惆怅后的精神动力。他们感觉到彷徨中的苦闷,感觉到韦伯的那句名言,“不知道有多少时间,都浪费在驯服能够思想的人,把他们变成机器,对命令的服从像机器一样精确不苟”。韦伯是个西方人,但东西方文人的精神命脉是相通的,他们耻于一种机械化的生存状态,他们要“济苍生”,要“安社稷”,要“直挂云帆”。这是屈子的济时用世思想。文人多怀有用世之心,孟浩然坐观垂钓,大呼“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李白更是张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是人生的无奈,是一种不合机械化生存的文人选择的必然性结局。当他们的济世之心被这个不允许思想者违背机械化生存原则的社会打得支离破碎时,开始“长太兮以掩涕兮”,开始翻然醒悟,哦,原来还有个屈子与我同病相怜!
    这些获得“生之凯旋”的“婴儿文人”一般均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他们一生都在实现着苏格拉底所说的那句话,“我宁愿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他们的样式说话而生” ,那时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那时一种大义凛然偏遭奸佞谗陷的呼号。生之凯旋的天之娇子,做了被捆上十字架的先知,谁还能禁止他们在烈火中寻找与屈子汨罗的永生?
   在一切德行之上的是:永远努力向上,与自己搏斗,永远不满足地追求更伟大的纯洁、智慧、善和爱的德行”(歌德),这是生之凯旋的文人的“可与日月争辉”的道德情操,他们“哀民生之多艰”,他们“上下而求索”,无所不至的人生哲学,叫这群婴儿趴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莲上吃奶。一个文人,如果不能诚实地写作,不能恪守内心自由的原则而仰仗神圣的他者,那无论他如何标榜崇高,最终仍将脱不掉卑贱。每个时代都会哺育出几个纯洁、智慧、善和爱的文人,因为社会需要他们作为向前发展的动力,然后——把他们的先知送上十字架。用摩罗的话说,“中国社会对优秀人物怀着本能的仇恨和恐惧”。然后是一个又一个屈子的涌现,一个又一个屈子的死去。
    “他们永远遇不到老布肖那样的老师、要塞司令那样的办案人、少校典狱长那样的官员、特鲁别兹卡夫那样的家属、马车夫那样的老百姓。”(《巨人何以成为巨人》)所以中国文化中涌现出来的屈子都要自沉汨罗——无休的精神迫害,无穷的精神凌辱,无限的感情折磨,这就是一个文化英雄的境遇和结局。我们有产生屈子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更有一种近似绞肉机一样的毁灭屈子的文化传统,一个“屈子”只要受到权利的敌视或迫害,几乎马上就要从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中开除出去,谁也不敢拜访你,谁也不敢跟你打招呼、跟你握手、跟你聊天,谁也不敢给你写信,谁也不敢喊你为老师为同学为父亲为叔父……中国人文化心理中缺少敢于站出来的勇气,所以他们手刃了自己的民族英雄。面对这种无奈的现实,鲁迅先生也曾感慨到,“我没敢说出全部的真话,因为我还要在这个社会中居住”。在这种情感的孤独中,他们想到屈原,想到一种同病相怜的无奈,屈子的思想在这种意识中得到传承。但,我们难道不应该在这种传承中看到我们自身的劣根吗?如果要为“屈子”赎罪,那请“我”第一个站出来!
    这些个屈子们苦吟着司马迁的那句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那是他们的精神动力,或许是一种茫然而不知所措中的精神动力。但是仅仅懂得苦难还是不够的——苦难并不含有与苦难相抗争的因子。只有我们的所有民众(包括屈子们)从苦难中生起耻辱感时,才是对苦难的反思,才有可能起来反抗苦难,才使得苦难无法把热闹吃掉,并且才可能使人得到超越与升华。这就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症结所在!
   没有伟人的民族是悲哀的,有伟人而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更是悲哀。我们传统文化中安分守己,明哲保身的思想,叫我们手刃了多少位屈原一样的济世之才?不妨从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正是我们对纯洁、智慧的残害,才使得纯洁与智慧不能成为全民族的,才使得屈子一样的文人倍加珍贵,也才使得屈子一样的思想只能靠几个屈子来相互慰藉,星星之火一样地传承。
    一个“屈子”不但需要通过研读典籍占有历代“屈子”的精神财富,不但需要通过研究人性和社会性来把握人类的需要与历史的走向,他们同时还需要周围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的理解、支持、温暖、尊敬、鼓励——他们需要从这样的心灵交流中得到勇气和力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再去看一下英国人约翰*多思的那段话呢: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是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峡少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因此不必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端午节,吊屈子文,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