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了心理学,看谁都像有病
| 分类: 成长发展 |
第一次翻开《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时候,小编的内心是崩溃的。
焦虑障碍?好像说的是我。自恋型人格障碍?好像说的还是我。轻躁狂发作?天呐,好像我闺蜜!重度抑郁障碍?这有点像住在我隔壁的那个人啊!于是,我的世界观遭到了颠覆性的挑战。
好像自从学了心理学,我开始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不太正常了。
心理咨询师们的内心戏好像总是特别多,比如说简单的约会,就可以分析一整天——如果你提前赴约,你太焦虑。如果你准时赴约,那么你有强迫倾向。但是,如果你赴约迟到,你有被动攻击性。如果你对这些评估辩解,那你肯定具有“防御性”和“阻抗性”。
自从当了心理咨询师,好像整个世界都“病”了,还能不能在一个正常点的世界好好生活了?
人家都是久病成医,我为什么久医成病
人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是从自身经验出发的。因此,刚开始学习精神病理学概念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每学一个新病症,就拿它来诊断自己,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叫做“自我病理化”。
随着咨询师对心理咨询越来越熟悉,这些精神病学的概念会在他们的思维中占据优势地位,并逐渐转变成用来组织和解释外部信息的内在结构(Smith,2016)。换句话说,精神病理学就会成为一面用来看待世界的滤镜。
这面滤镜,首先会用来审视自己。审视并剖析自己是件可怕的事情,你可能会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并陷入忧虑之中(Archer,2013)。
我有一个腼腆的朋友,她在熟络的朋友面前话非常多,但是在陌生人面前就会有点害羞,不敢说话。这个朋友在了解“社交焦虑障碍”的概念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代入了这个病症,觉得诊断标准越看越像自己。但其实,她并没有“社交障碍”,这不过她自己的“自我病理化”。
学习心理咨询的人很容易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但其实,这不过是开始接触某个概念时的理解过程而已。一个人倘若总是追求所谓的“正常”,否定自己的性格,用药物扼杀自己的个性,他就会失去自身独特的东西,而独特性恰恰是人之伟大的根源(Archer,2013)。
你不分析我,我们还能做朋友
精神病理学的模板如果在生活中被误用或滥用,他人的细微末节都可以被放大成症状。比如说,追求完美的人就很容易被贴上“强迫症”的标签:我有一个朋友,她做事情非常认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所有细节都力求完美。比如,别人做饭都是直接凭感觉放作料,她偏要严格按照菜谱把每种调味料都放到小秤上称一称然后再放到锅里。
凡是看过她做饭,并且吃到她配比精确的菜肴的朋友,总是不禁感慨,虽然她是“强迫症”,但是做饭真的很好吃。
这种对周围人的病理化倾向,根源在于没有深入地理解概念本身。如果只是粗浅地记住精神病理学的模板,而没有把它整合到自己的知觉背景中去理解,这种模板便会成为一种刻板的滤镜,我们便会用它去解析身边的人。
这种囫囵吞枣还会让我们对信息进行过度的解读,变得对周围的人过度敏感。这样就产生了对生活的病理化倾向。
比如做饭很认真的那个朋友,她的一丝不苟听起来确实有一些强迫倾向,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她的生活。与此相反,她的工作和生活井井有条,除了做饭美味之外,她从饮食到健身、社交、工作等,样样都规划的很好。这种性格对她来说,非但不是病,反而是千金不换的优点。
另外,如果我们去探索“强迫症”概念本身——它是以反复持久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那么这个朋友的的规律生活,其实真的没有那么严重。
所以,如果你喜欢给朋友贴精神病理学的标签,很可能你的朋友并没有“生病”,而是你太敏感了。
贴标签诚然有趣
但大多数时候是失调偏见
当自然的或者适应性的行为被贴上病理学术语的标签,就出现了失调偏见(maladjustment
bias)(Smith,2016)。
伤心成了抑郁,关注细节成了强迫,精力充沛成了躁狂发作,性格内向成了回避型人格。甚至明明是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也会被贴上“人格障碍”的标签。
其实,如果仔细去反思,在生活中贴标签的时候,大家并没有考虑“程度的轻重”,也没有考虑“正常”和“有问题”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当病态和非病态之间的区别被抹杀,词汇和概念就变得索然乏味了。
不过,玩笑归玩笑,如果认真思考心理咨询师的病理化倾向,我们需要警惕它的误导性。玩笑不可怕,可怕的是,标签贴到最后,连自己都信了。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它是指,错误的期待最终变成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期待得到实现。比如,性格内向本来是正常的个性,如果被贴上“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标签,这个人可能会越来越退缩,越来越像回避型人格障碍。这就像演员演久了一个角色,就会不小心活得越来越像这个角色。
如何让“生病”的世界回归正常?
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充分而且真正地理解精神病理学。这种理解需要大量的心智努力,它要求治疗师看得清楚、听的明白,并且随后对这些材料尽可能多地反复思考,从而在心智上对其加以消化。
换句话说,对这些概念反复考虑,直到它们变成一种可以被同化吸收的形式并成为个人的一部分(Smith,2016)。未充分理解的概念,才会成为误解自己和他人的“滤镜”。
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它们。但由于精神病理学是一个很灵活的概念,生硬的理解可能真的会把咨询师的世界变成疯人院。
不如试着对每种个性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去探索“病理化”的现象的另一面,比如,你觉得有点“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也许反而拥有旺盛的精力,而且因此对周围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而看起来“焦虑”的人,可能有着极高的工作效率。
换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所谓的“病”可能正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画板,而每个人都呈现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色彩,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描绘着不一样的故事。这不正是世界这幅画的精彩之处吗?
参考文献
Archer Dale. (2013).怪异性格心理学.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Smith, Edward W.L. (2016).
关于对生活的病理化倾向:心理治疗师的弊病 见Sussman Micheal
B.危险的心理治疗(79-86)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原题:从我学心理咨询的那天起,这个世界就不太正常了……
作者:简单心理Uni
来源:搜狐
链接:http://www.sohu.com/a/194850831_651254
前一篇:明知不好,为何你还黑着眼眶熬着夜
后一篇:女性独特的低自尊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