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记忆自我与经验自我

标签: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体验心理学 |
分类: 心理百科 |
为什么有人抵触拍照,而有人大小事都要拍照发朋友圈?
我想试着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会不会那些抵触拍照的人只是更愿意全心地享受当下,而那些事无巨细都喜欢拍照记录的人,则只是单纯地想留下可以往后用来回味的凭据呢?
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Daniel Kahneman
曾提出过我们每个人在思考自己和他人时,都会使用到两个自我的这样一个观点。他将这两种自我分别命名为记忆自我(remembering self)与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
顾名思义,体验自我注重于每一个片刻的体验,活在当下,洞察当下。它虽然也有回味过去的功能,但基本上,它是只属于当下的。Daniel
在他的演讲中举出的一个经典的、关于体验自我的例子是,当医生问病人:“我现在按你这个部位的时候疼吗?”
这便是在问体验自我的感受。
相对的,记忆自我负责的是记录生活,它着重于对一个事件,或是一段期间的生活的回忆和整体评价,而不是每时每刻的体验。同样是医生和病人的例子,会启用到记忆自我的问法会是:“你最近一周感觉如何?”
。
值得注意的是,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并且,它们对于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和评价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举个例子,假如你听了一场优美绝伦的演奏会,在前
55 分钟它都给你带来了完美的视听体验。因此,对你的体验自我来说,每一个瞬间都是美妙的,令人享受的。但是,假如在演奏的最后 5
分钟,会场的音响出了故障,几分钟内整个大厅都被尖锐刺耳的杂音充斥着,那么大概很多人在事后回忆起来这场演奏会,会给出这样的评价:最后几分钟毁掉了整场美好的体验。
事实上,你之前愉悦的体验真的被毁掉了吗?答案是当然没有。前 55
分钟每一个瞬间,我们的体验自我都是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的。而在事后回味时之所以会给出那样的评价,就要“归功”于我们的记忆自我了。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转瞬即逝的,即便我们的体验自我尽情享受了每一个瞬间,最后我们也很难记得片刻的感受。Daniel
提到,从心理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每个“片刻”大约是 3 秒,而人生中有 6
亿多个这样的片刻。由此想来,它们的消失也就不令人咋舌了。而我们负责回忆,以及对一段回忆作出评价的记忆自我,则会严重地受到这段回忆中的一些极端事件和开头结尾的影响。
接下来,回到问题本身: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人抵触拍照,而另一些人无论吃饭旅行聚会都一定要时时举着摄像头呢?我认为,或许只是前者更注重于体验,而后者更注重于记忆罢了,因为这两者实际上是无法完美兼顾的。
以我自身经验为例,我曾经有段时间沉迷于给好看的食物拍照,在开动之前一定要等菜品全部上桌,最后摆盘五分钟,找角度五分钟,可能拍出一张满意的还要五分钟。最后,我在终于得到几张自己看得过去的照片的同时,也完美地错过了品尝眼前美食的最佳时机。甚至有时已经开始吃了,我的脑子里依然想着要给这些照片加什么样的滤镜。当然,这个例子或许有些夸张,但我想表达的其实就是:如果你想将眼前的美好以某种形式保留在回忆里,那么你当下的体验就必然会有所折扣。不过,即使我们每个人对这两种自我的重视度是不同的,能在它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人,就会是最快乐的(Kahneman,
2011)。
最后,Daniel
曾经问过他的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他认为可以完美体现这两种自我之间冲突的问题:如果你即将开始一段旅程,那是个美丽的地方,你知道自己会在那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但是,旅程回来,你在那里拍下的所有照片、影像都会被立即销毁,同时你还必须吞下一颗让你遗忘这段旅程的药。若是如此,你还会选择去吗?
作者:KnowYourself
来源:知乎
链接:http://daily.zhihu.com/story/9311731
了解更多:
视频:【TED】经验与记忆之谜
讲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链接:http://open.163.com/movie/2012/1/V/U/M7B9K81D2_M7BAAE9VU.html
前一篇:[转载]孩子撒谎,家长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