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标签:
自恋人格健康杂谈 |
分类: 学术研究 |
自恋(narcissism)是个体通过多种自我、情感和场的调节加工来保持一个相对积极的自我形象的能力,它是个体自我确认和肯定的基础,也是个体从社会环境中显性地和隐性地寻求自我提升经验的动机。自恋被认为是从健康个体自尊的基本特质到严重病理性人格障碍(NPD)的连续体。社会−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自恋是一种正常人格特质,这种自恋的亚临床形式具有一定的情绪弹性和外向性。而临床心理学家则将自恋视为一种人格障碍,其特征是具有自大或傲慢的行为、权利感、缺乏共情和乐意剥削他人,这种形式的自恋与情绪的不稳定性和负性情绪状态体验的倾向有关。
最近一项调查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自恋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尤其是年轻一代。以大学生为样本的人格障碍调查研究发现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人格障碍亚型中占有较高比重,其阳性检出率为 14.5%,且男性高于女性。这表明自恋型人格在我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类型。
一、自恋型人格的特征及认识
(一)自恋型人格的特征
自恋的概念最早用于心理动力学理论,后来被引入到精神病学领域,并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中被表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随着对自恋研究的深入和测量工具的开发,社会−人格心理学家发现自恋可以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存在于正常人群之中。
自恋个体具有高度膨胀的、积极但不现实的自我观点,他们对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兴趣,并表现出采用自我调节策略来验证积极自我观点的特点。自恋个体具有较高但不稳定的自尊,他们通常善于处理新的社会环境并开展新的社会关系,然而他们寻求的社会关系通常可以提升其社会地位和积极自我观点。当前对自恋个体的研究也表明,他们好指使人且很少关注他人,这可能与其较差的情感共情能力有关,且他们在识别自身的情感和思维上也存在局限,这被视为述情障碍(alexithymia),其关键特征是识别自身的情绪及其原因的能力降低。这种识别自身情绪的缺陷可能与识别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有关,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特征。
(二)自恋型人格的认识
当前有研究者从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经验作用的角度理解自恋型人格,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自恋是由儿童期父母的高估导致的,当父母认为他们比其他儿童更特殊和更有资格时,长大后更可能成为自恋者。当父母高估孩子时会将其视为“上帝给予人类的礼物”和“在冲动下将所有的完美赋予儿童”。因此,儿童可能将他们是特殊的、具有特权的个体信念内化。而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则认为个体形成自恋型人格是由儿童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导致的。当父母缺乏温暖时,他们对孩子表达出较少的欣赏和积极情感,且对孩子表现出很少的乐趣。在这种养育风格下,儿童可能会将自身置于自恋的基础之上,以从他人处获取父母未能给予的认同。Brummelman 等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探讨了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经验对自恋型人格的影响,发现自恋可以被父母的高估所预测,这表明儿童习得自恋倾向是由于他们对父母高估的观点内化所导致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早期社会化经验塑造了自恋。
此外,也有研究者从具身认知角度理解自恋型人格,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强调认知过程中身体的作用,个体认知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的方式形成。自我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具身理论认为自我是在机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具身中的自我经验对自我认知具有重要作用。Landau等采用隐喻迁移策略探讨实体隐喻对自我知觉和人际行为中内在自我表达的影响,被试完成实体启动任务(实体膨胀或实体收缩)后填写评估自我实现知觉和外在不稳定自尊量表。结果发现实体膨胀隐喻图片启动后个体更多地感知到自我实现和更少地关注令人满意的外在不稳定自尊。已有研究表明自恋个体具有膨胀的自我观点,且过度依赖于验证性社会资源。在日常和学术描述的过高自我评估(自我膨胀)中广泛存在的实体膨胀隐喻,这表明实体隐喻可能在形成人们对自恋的理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Fetterman 和Robinson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自恋个体的自我重要性观点进行研究,要求被试对不同字体大小的词汇进行自我和他人分类,发现高自恋个体对大自我、小他人词汇加工更快。研究者认为自恋个体具有自我优越性,易于将“大”所暗含的优越性与自我相联系,并倾向于将“小”所隐含的信息与他人相联系,因此自恋个体出现将自我看大,将他人看小的倾向。
二、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
(一)自恋的自我调节模型
Morf 和 Rhodewalt提出自恋的自我调节模型来描述自恋个体积极的自我概念、动机、人际关系及自我调节策略对其行为的影响。该模型包括了自恋的调节过程中内部控制、自尊的调节、完美主义和共情能力的功能和波动。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一种保持内部控制感、凝聚力、权力、分离以及自我满足的心理功能。内部控制与自我凝聚力有关,Kohut认为它是自恋功能的中心,内部控制包括保持控制感的努力和失去控制的潜在恐惧。内部控制的能力和灵活性不仅对自尊调节非常关键,而且对控制情绪和协调人际关系也很重要。自恋个体表现出明显的拒绝治疗意图表明他们对失去内部控制的恐惧,最终在应对干预时导致自我瓦解。害怕失去控制可以由内部和外部经验触发,尤其是在面对情感洪流和羞辱与保持意义和自我满足相关的经验时。自我满足和人际控制是自恋个体治疗时的主要障碍,它在从自信独立、自我保护到支配和权力、以及到对他人的批判、攻击、残暴的侵扰或虐待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中被表达出来。
2、自尊的失调
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的是自尊的失调和经历了从伟大的完美主义感到自卑、不安全感和毫无价值的相关状态。夸张性是对无根据的期望、过高的愿望和自我中心,以及不能实现的野心或无限的成功、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关系的幻想,它是区分和判别自恋型人格的主要标准之一。然而,夸张性在显性度或可分辨性上是多变的,自尊管理的脆弱性和波动性是导致夸张性可变的原因。一些研究支持了与自尊有关的内部体验和他们显性表达的转变。脆弱和不安全感通常被分配到包含害羞和隐藏地耻辱的自恋型人格原型的范围之中。然而,这种变化很容易被具有自大的攻击表型的人绕过或被他们的表象所掩盖。此外,脆弱性可能只在最后通牒、失败或个人感到被困而无路可走的情境中被明显地观察到,然后这些夸张的自恋者会表现出愤怒的攻击,报复或自杀行为。
3、完美主义
有关完美主义性质和范围的研究表明它对自尊、情绪调节、表现和治疗有影响。完美主义、崇高的理想和标准被视为自恋型人格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些自恋个体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而对于其他人,它可以将治疗扩展到揭示和解决这种高度紧张的特征之中。在自恋型人格中,完美主义可以与作为目标、动机或标准的理想自我一起出现。自尊调节表明自尊相关的完美主义/基于完美主义的自尊、或内部控制对情绪调控、阻止无力或无能的妄想状态以及潜在的自杀可能是重要的。自我批评和羞耻与完美主义密切相关,自恋个体不能忍受不完美情境下这三者之间失衡的威胁。Kris在对自恋者的自我批评分析时指出“无意识的惩罚性自我批评经常成为自我剥夺和过分苛求的恶性循环的一部分”。在权力态度中存在的发展性损伤可以成为自我批评和自我堕落的目标,它可以有效地、无意识地或被外化地操作。Kris还认为自我控制失败导致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自我批评或抑郁。羞耻感可以被干扰、折磨甚至有时被麻痹,但他们也可以不被识别、隐藏、绕过或一点也不能被感受和识别。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羞耻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创伤,其与完美主义的关系表现为羞耻是一种人际创伤反应(例如,在社会情境中被他人知觉到自己的不完美或不可接受)。
4、共情能力
共情是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可以分为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认知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产生原因的理解; 情感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的情感反应。对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的功能和能力的分化有助于我们识别特定的共情缺陷和波动,这与自恋个体共情的功能、缺陷和表型范围最为相关。自恋个体共情缺陷表现为情感共情受损,而认知共情未受影响。在自尊较少受到挑战或感到能有效控制自身情绪时,自恋者可以适当共情。有些自恋个体能更多理解别人的积极体验,而有些自恋个体可以理解特定情境中的体验(如朋友有工作或婚姻困难,而非同事或配偶有困难)。共情缺陷可能是缺少内部控制的脆弱性的来源,对他人情感状态的感知可以导致巨大的无助感、厌恶、羞耻或嫉妒,从而引发敌对反应或退缩(情绪的/身体的)。对自恋个体而言,共情不仅是指理解他人的痛苦,且理解他人的幸福和快乐也同样具有挑战性。
(二)自恋的整合模型
Dimaggio 等提出了自恋的整合模型(An Integrated Narcissism
Model)认为自恋的功能紊乱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非整合的主导心理状态。自恋的整合模型是基于认知−建构者范式发展而来的,以夸张的、处于转变之中、抑郁或受惊、空虚等明显的心理状态来描述自恋的主观体验。在夸张的状态中,自恋者的思维是夸张的、自负的、充满权力的,以及不属于某一团体或从属于一个虚构的精英团体,其情绪要么是欣快的,要么是冷淡和孤立的。
第二,元认知功能的改变。自恋个体存在两种认知缺陷:一是自我反思(self-reflectivity),它是识别和描述个人内部状态或识别情绪、目标和欲望的能力;二是去中心化(decentration),它是以他人的视角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自恋个体在理解自身状态、欲望和情绪以及从分散角度理解他人的心理时存在困难。
第三,缺乏集体归属感。归属感体验与元认知技能密切相关,要与他人分享主观体验,个体必须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做出合理的推断,并建立共同点。自恋个体缺乏归属感是由于他们明显地感受到自己与他人存在距离,并认为那些人是低级、无用或不被羡慕的。这种孤立感通常使自恋个体体验到痛苦和不可改变的感觉。
第四,价值观的过度使用。自恋个体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因此,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必需获得内部准则或价值观的许可。自恋者的价值体系是严格且自我参照的;在指导行为上是无法改变的;自恋者追求的是进步型而非和睦型目标,这种目标追求的是权力而非亲密关系。价值观的使用补偿了行动计划与执行中的述情障碍,但也使自恋个体失去了感受情绪并把它作为社会行为动力的习惯。
第五,自尊和认知的偏见。自尊和自我意象是自恋的中心,夸张性意象的基础是低自尊,当个体所处的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共情支持时,低自尊就暴露出来。Dimaggio 等认为自恋者存在两种认知偏见:一是自恋的动力性(narcissistic dynamic),它是一个渐进的自我提升形式,个体在将现在的自我意象与过去的自我意象进行比较时,其积极自尊也在不断增长。自恋的动力性包括描述不断增加的目标和亚目标的价值观;另一种是十项全能运动员幻觉(the
decathlon athlete illusion),由于自恋个体具有高自尊,认为自己处于众多社会目标的平均水平之上。当个体达到这一水平,并与所持有的高自尊相关联时,十项全能运动员幻觉就产生了,进而使自恋个体通过个人价值测验检查他/她是否有能力或是否已经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
最后,人际范围的缩减。当自恋个体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力要求和拿走自己想要的,而其他人有义务给予。当他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时会使自己很生气和脆弱,并产生报复的想法,接着是排斥感、孤立和区别对待。自恋个体在寻求他人羡慕时常会引起其他人的竞争,这种对其夸张自我意象的挑战会使他们受到伤害,其结果是或退出人际关系,或导致孤立。
三、自恋型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
自恋与自我的不同特征有关,如夸张性、崇拜的需要、自我中心和高自尊、情感共情缺乏及述情障碍等,研究表明自恋的夸张性和崇拜的需要源于扭曲的自我观点和自我提升。当前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恋型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进行探讨。
(一)自我提升和过度自信的神经生理机制
自我的夸张感是自恋型人格的主要特征,自恋个体通常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好。自我提升可以通过自我的夸张感与自恋相联系,夸张性也被认为是积极的自我提升。自我提升是人们知觉自己比知觉他人更积极。
对自我提升和过度自信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发现,眶额叶皮层、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和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程度与自我提升和过度自信呈负相关,而腹侧前扣带回皮层主要涉及中等偏上效应中的积极自我评价。
(二)自我中心和自尊的神经生理机制
自我中心也是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之一,自恋个体往往极端自私,且只关注自己而很少关注他人。研究发现高自恋组前脑岛激活程度比低自恋组低,尤其是右侧前脑岛。脑区激活和功能连接模式表明右侧前脑岛与身体自我的表征加工有关,也就是说自恋者的自我关注可能与白日梦(daydream)有关。自恋者脆弱的自我观念很难在现实世界中保持完整,因此,他们为了逃避现实世界而对成功和权利充满幻想。这也可以被认为是他们使用这些幻想来帮助他们建构在现实世界中渴望的行为。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我所持有的一种情感性评价,当前研究表明自恋个体具有较高的外显自尊。对临床自恋型人格个体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研究发现临床自恋个体比健康个体具有更低的外显自尊,但临床自恋个体比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具有较高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且临床自恋个体的自尊受损与更高的自恋精神病理性有关。
对自我中心和自尊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表明,自我中心与右侧前脑岛和后内侧皮层激活的降低有关; 背侧前扣带回皮层、腹侧前扣带回皮层和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与低自尊个体的自我评估加工有关。
(三)自恋中情感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
情感共情缺陷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特征,一方面它与夸张性和崇拜需要有共同的神经基础,另一方面它也有自己独特的神经基础。
综合当前对自恋型人格个体共情的神经影像研究表明,双侧前脑岛与自恋个体的共情有关,尤其是右侧前脑岛。并且临床自恋个体还表现出大脑结构的异常,如左侧前脑岛灰质容积的减少和右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病变。
(四)述情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
自恋个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述情障碍(Alexithymia),研究发现高自恋个体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述情障碍。述情障碍个体在识别自身情感和情绪思维的能力上存在障碍,这可能与其识别他人的情感和思维有关。当述情障碍个体区分自身情绪的能力增加时,他们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也在增加,这可能有助于他们使用个人的情绪来指导对他人的行为反应。当自恋个体缺乏这些能力时可能导致他们不能以正确的行为使用自己的情绪对他人反应。
对述情障碍的影像研究表明前扣带回皮层、内侧额叶皮层、脑岛和颞叶与述情障碍的情绪加工有关,杏仁核、辅助运动和前运动皮层、背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降低与负性情绪加工有关,而右侧脑岛和揳前叶的激活降低与正性情绪加工有关。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人格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采用多取向、多方法对自恋型人格的表现和神经生理基础进行研究,为我们理解自恋个体的行为特征和神经生理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综合以上来自行为和神经影像学的证据,可以认为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个体存在一个夸张的(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和缺乏共情的心理行为模式,而自恋的夸张性和崇拜需要源于扭曲的自我观点和自我提升。脑成像研究表明,额中回、内侧额叶、眶额叶皮层、揳前叶和前脑岛与自我提升和自我评估有关。前脑岛、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右侧后扣带回皮层与共情缺失有关。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整合多方面证据,将遗传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脑成像技术等相结合来构建自恋型人格的神经生理模型。
第一,自恋个体对社会评价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将增加其对评价性压力源的生理反应。通过副交感神经的迷走神经活动来考察自恋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发现迷走神经活动在隐性自恋与情绪调节困难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然而,这只反映了自恋个体的外周神经活动特点。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同步记录自主神经活动与脑电活动的技术,同时记录自恋个体的外周神经活动和中枢神经活动,能为自恋个体的神经活动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
第二,人格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
genetics)是运用行为遗传学理论和方法来考察和揭示人格特征(包括人格障碍)和人格差异的遗传基础问题,它认为人格特征与人格差异是多种基因、多种环境以及基因与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前采用数量遗传学对自恋的双生子研究表明自恋具有可遗传性,但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且自恋的遗传基础和环境基础相互独立。在人格的生物社会模型(biosocial mode)中,新异刺激寻求、伤害避免和奖励依赖三种气质维度分别假定与大脑中调节不同类型刺激反应的多巴胺系统、5-羟色胺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相联系。未来可采用分子遗传学取向,用基因测定的方法考察特定基因或基因组对自恋型人格的影响,进而超越人格数量遗传学上只考察遗传率的局限,从微观层面考察基因或基因组对自恋型人格的影响。
第三,自恋个体具有不现实的自我观点,而这种积极的自我观点很难持续保持,且具有较大压力。心血管活动与保持积极的自我观点有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部分,它可以调节日常激素分泌的节律性,是负责应激反应的关键系统。HPA
轴对个体情绪调节、行为控制等具有重要作用,其激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唾液皮质醇浓度。在应急事件中,心血管活动的急剧增加与皮质醇浓度升高有关。对自恋者唾液皮质醇的研究发现男性自恋者具有更高的皮质醇浓度,这表明男性自恋者存在 HPA 轴长期激活。未来的研究可从神经递质角度,探讨早期高自恋对后期不健康结果的预测。亦可进一步探究男性自恋者具有更高基底皮质醇浓度的机制,以便为自恋个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郭丰波 张振 原胜 敬一鸣 王益文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原文: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链接:http://118.145.16.229:81/Jweb_xlkxjz/CN/abstract/abstract3580.shtml
前一篇:[转载]你是真独立还是太苦逼?
后一篇:[转载]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